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订房排行 > 大国精神与文化自信—从“一带一路”主会场设计说起

大国精神与文化自信—从“一带一路”主会场设计说起

  • 发布时间:2021-09-26 21:58:43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金卫钧院长从“”的建设历程谈起,梳理了近几年的团队的创作经历,提出“大国精神”与“文化自信”在时代设计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近而提出中国传统精华应该与现代生活进一步整合,我们应该用当代方式复兴传统木结构。  


活动背景:


时值“2017‘’高峰论坛”召开之际,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木结构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加拿大木业协会、,主题为“木构艺术的现代演绎”于2017年5月12日在北京东四如园启幕。会议邀请了现代著名木结构大师Daniel Smith(Smith Vigeant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中国当代古建大师—马炳坚(古建园林技术主编)等知名学者展开对话,而本文是正是论坛中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院长副总建筑师金卫钧的精彩发言。


金卫钧院长在互动发言中 


从“”主会场的设计聊起


在当代背景下 “”国际合作交流密切,而中国也愈发强调“大国精神”与“文化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天的交流非常有意义。


中外两位资深专家的演讲给我影响深刻,有对比也有共性。马炳坚教授的演讲,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传统木构独特结构美学,木结构是中国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尊重与传承。而Daniel的演讲则表达了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木构建筑可以怎么样自由的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与环境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精美的图片,赏心悦目,尤其几张室内照片阳光明媚,曲面空间里曼妙的光影给人留下了特别美好的感觉。


中国传统木结构 

现代木结构 


这两个演讲在我听来就好比是两副扑克,一副代表中国传统,一副代表现代生活。听完后我有一种特别强的欲望,就是把这两副牌插在一起玩。我相信两者结合后我们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玩法。


最近几年我所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有幸参与很多国家级的工程项目,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的高端会议,如今“”论坛的举办地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从最早博鳌亚洲论坛开始,我们便开始关注高端会议的设计并参积极投身其中,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完成了博鳌国宾馆,雁栖湖的APEC主会场,杭州G20峰会主会场,厦门金砖五国主会场在内的一系列高端峰会主会场的设计。

博鳌国宾馆

“”论坛 本图片转载自新华网 


雁栖湖的APEC主会场,如今也成为了“”论坛的举办地,这其中可讲的故事很多。这一项目来自国际竞赛,当时大约有七八家国内外一流团队共同在争夺这个项目。我们院的方案以“汉唐飞扬”为主题(主创建筑师刘方磊),这一下引起了相关领导的注意,这也和后来提出的“中国梦”非常契合。最终项目非常顺利的推进完成。而之后室内设计马怡西教授的加入也进一步烘托了主会场中国文化的体现。


其实这“汉唐飞扬”的背后我们希望表达的并不仅仅只是某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一理念体现出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雁栖湖的主会场建成后社会反响很好,得到了很多的设计类的奖项,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认可。借着这个契机我们又进行了G20峰会主会场的室内改造,这是在原来是在大的项目里改造而成的。:“大国风范,江南特色”。中国的文化传统悠久,地大物博,有着多元的文化,多民族的交融。所以在杭州的G20的主会场设计中我们更多的体现了中国江南一些文化特色,所以它的尺度,它的表达方式就和我们在雁栖湖项目中所使用的不一样。而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金砖五国主会场位于厦门,而这一次我们也会将更多的闽南的特色文化注入其中。


前两年,我亲自主持完成的白俄罗斯明斯克北京饭店也是文化复兴尝试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也是当年和卢卡申科总统同签约并推进的项目,这个项目是直接引入中国投资所建的,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很大,我们也在其中的很多环节中也都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明斯克北京饭店


我们目前在手的工程中还有很多很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其中座落于中国美术馆对面我们和奥雷舍人合作的“皇都艺术中心”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我们也做很多的酒店会展项目,在这些项目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都会努力将空间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关联。


大国精神以及文化自信


当今中国在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这其中给我们支撑的首先当然是物质层面的进步,就是GDP,从社会财富以及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的绝对量来看,我们已经可以自豪的成为一个大国了。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文化自信,用更多的时间来探讨如何传承文化了。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国家的灵魂。GDP是可以计算价值的,而文化是无价的。对文化无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丢掉了文化的我们其实我们也就丢掉了最基本的尊严,这也是和我们的发展的目标相矛盾的。就比如今天在我们会议所在地如园环境就非常典型,当我们四合院和老房子越来越稀缺时。我们传统的文化才更显的弥足珍贵。


北京东四如园 

北京东四如园 


我们的文化体魄需要进一步强健起来,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的内心能不能真的静下来?坚守对文化热爱与尊重,在设计过程当中是否可以以坚持以我们的文化为主线,来体现我们的设计思想?这实际上是需要很强的责任感的。这是主动迎接和被动接受间的关系。我们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认为建筑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继而开始创作,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创作源泉。


文化趋同背景下的与时俱进


地球是平的,在文化趋同和相融大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到究竟应该怎样表现,这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到底怎么样延续,怎么样发展呢?实际上也存在着与时俱进。


包括传统国粹京剧和其他很多艺术形式,其实都在不同地领域里进行着探索,而我们究竟应该再什么样的背景情况下与探讨时俱进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化、功能和人民的视野需求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们需要一个准确的判断与合理的平衡。


传统木构和当代表现


刚刚的演讲中马炳坚老师谈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里面很多充满智慧的东西,比如说抗震,比如说屋面——为什么中国最传统的屋面曲线就可以将雨水抛得最远,光线进得最多,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思考的东西。传统木构里包含了严谨的结构逻辑,那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中会出现混乱呢?这其实就是逻辑的缺失,缺乏建筑单体和城市相融的传承的逻辑,包括建筑本身结构、建筑语言,空间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这些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传统建筑逻辑中吸收很多。


我们一直再探索过传统形式和传统文化,我感觉有一个大的趋势,那就是我们的思考逐步开始从形式层面向精神层面:从大屋顶形式,包括功能模仿等转向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到底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居住空间,城市空间是什么样的,庭院是什么样的,传承的文化是什么样的?


作为建筑师设计是需要讲智慧与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魅力,但我们在语言表达上一定要拓展思维,强调时代性,中外两位大师演讲一定要结合起来思考。比如现代的夯土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的夯土墙可以创造出非常丰富的机理效果,可以打造出不同深浅以及不同表面质感的墙面,甚至可以打造出像当代水墨画一样的肌理,而其强度与耐候性能又远远高于传统技艺。这种情况下其实就不再是总说用土砌一道墙,拿泥来表达了,这其中需要更多的扎实的研究与思考。木构艺术究竟应该怎样当代表达还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之前提到的“皇都艺术中心”,在中国美术馆对面全是四合院的环境下,又该怎么样打动领导,怎么样突破呢?皇都艺术中心的高度是36米,那么高,怎样才能和旁边一两层四合院体量相融合?我们的设计采用是一种很简单的策略,就是将现代建筑一二层所有的尺度和体量和周围四合院体量做的非常的接近,感觉是四合院建筑的一种延续。绿地深入到楼下的,绿地是延续的,环境是延续的。而上面的体量则该是现代就是按现代的方式表达。这便是一个富有智慧巧妙表达。


木构艺术现代演绎,实际上还是非常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深深相信,木构建筑一定在城市建筑大花园里面一朵灿烂的花朵。

 

木结构在中国发展的问题与反思


木构艺术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去年住建部专门印发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木结构,但现在却依然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现在我们的木材是否真的是足够了?我们的森林是否足够到,是砍一棵树的同时又一棵树成材?当我们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可能面对我们的是一道减法。


当然在我们提出发展木结构的时候,世界是平的。和足够森林覆盖的国家合作也没有什么问题。但目前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来自规则的局限:这首先是规范,前两天有业主想做一个木房子,问我们能不能干,我很认真的告诉他,目前这块很难操作——既没有成熟的计算软件,也没有成熟规范体系(即使现有的一些也很难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甚至也没有专业审查的机构,没有有效地流程促进这件事情的发展,这确实是当前木构发展的一个障碍。目前的中国推动木结构,主要的推动力还是依靠材料的供应方:供应商给我们盖一个临时建筑,还一定要把其中的各个环节打通,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


此外现在木结构开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目前我们大量建造的房子是设计寿命是50年,那木结构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呢?它的防火等级怎么样置换呢?这些目前国内都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中国国土面积很大,各种需求也都存在,就北京来说也许木结构的发展或许还只能是个小众的事。但像一些会所和公园里面是不是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呢?很多大都市不便于试验的项目实际上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还有很多机会与空间,包括一些小的文化建筑,从这点上来讲,我相信中国的木结构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表达方面来讲,原来是形式的表达,如果发展木结构,真正到了那一天,我会非常高兴,这至少说明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自循环的地步,那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本次论坛嘉宾大合影


笔者与金卫钧的合影 


本文根据会议记录 整理 

整理人吴吉明(个人微信:wujiming1978)愿意和大家多交流!

也欢迎大家订阅我的公众号“设计与影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