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订房排行 > 论文《牛街白猿通背拳的传承发展与变革》下

论文《牛街白猿通背拳的传承发展与变革》下

  • 发布时间:2020-09-25 21:18:48

2016年7月15日,“王其和杯”2016年第三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暨北京国际武术与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京燕饭店举行。、,获评优秀论文三等奖。



2.3.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三代兴旺发展:

2.3.1兴旺的一代:

牛街白猿通背拳传至第三代可以说是牛街通背拳历史上的第一个兴旺时期,当时在牛街练功场跤场随处可见,习者众多且高手倍出,同时也是牛街白猿通背拳与摔跤相互融合的时期。人们把即练武术又练摔跤的称为“把式跤”,俗话说:“把式加跤,越练越高。”

牛街白猿通背拳以打为主,讲究“操桩打袋,穿甲喂招”,由于众多第三代传人通背摔跤俱精,同时更是由于第三代传人马寿延失手把人打死一事,促进了牛街白猿通背拳“打摔结合”特点的形成。

据家父张贵增回忆,在跟随王启成学艺后,从拳谱上看当时虽然只记载了几位传人,他们是白永福、杭玉成、王启成、王永凤、张文斌、王玉昆、冯玉山、杨国珍。但还有很多人由于家境较好,是把张绍三接到家里去练,如马寿延,陈雅停,马增寿、马永恭、马启明等以及广外小井的富户林少典。由于这些人都是把老师接到家里学习,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拳谱上没有记载。

据家父张贵增讲除了上述记录的第三代传人,在牛街还有很多的第三代传人由于自己不了解没有被记录下来。

另外家父张贵增当时为了全面的学习牛街白猿通背拳,除了拜王玉昆、王永凤、王启成三人为师,还拜访了很多的第三代传人,如马寿延、马增寿、冯玉山、杨国珍、沙霖、马启明、马常山、马锁、马士才,黑将、薛三等。

据很多老人讲,在第三代传人当中,都说张文斌练的比较全面,但去世较早,只有一个传人刘香亭。

在众多第三代传人中,很多人是即练通背又学摔跤,这其中王启成、王永凤、冯玉山、杨国珍等被后人公认为其中的佼佼者。

    2.3.2第三代的变革与发展:

牛街第三代传人王启成先生在全面继承白猿通背拳的情况下,又根据街里形成的打摔结合的特点,创出了明有八个暗有八个喂手拆招的小套子,俗称“喂套子”,用以达到最佳的实战效果。王永凤先生亦将二十四每一式的用法拆招分别演练,独自成为二十四个喂手套子。以至于在街里形成了“要想通背会,还要二人喂”的说法。而这一切,都是众多牛街前辈们本着武术源于实战的目的来加以变革。本人目前保留着家父张贵增先生留下来的王永凤师爷亲笔写的二十四个小套子念章。

    2.3.3第三代传人王启成先师的历史故事

王启成(1900.03—1973.10.08),北京牛街人,回族。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三代传人。


提起王启成先师,在牛街老辈练家子中可谓大名鼎鼎,每每提到王启成,大家都会说二伯手黑,厉害。王启成在街里官称二伯(音bai),自幼习练白猿通背及摔跤,一身的好功夫。

先生自幼家境贫寒,无力求学,曾做过小商贩。少年时酷爱武术,兼习摔跤。后经人介绍师从牛街白猿通背第二代名家张绍三学艺,苦练数十年,深得通背奥妙,对于拳术中打法、摔法、打摔结合的运用,均有独到心得,并传弟子周连元、马玉林、胡元增、谭贵福、胡绍光、赵志、张贵增等人。

先师常感授艺紧迫,深恐这一优秀拳种失传,授艺时毫无保留,但亦择为人正派,道德品质佳者授之,因此街里和王启成学拳的人非常多。

据第四代传人胡绍光、张贵增老师回忆,王启成先师一世童男,唯好武术,且用功刻苦,因此功夫甚佳,打中带摔,甚是了得。尤其是二伯非常重视操桩打袋和喂套子等实战性极强的训练方法,其一记中拳打出后,由于力灌拳尖,拳尖抖动不停,犹如练武之人抖动大枪之状,由此可知力之均整。

张贵增老师曾亲眼所见王启成先师与牛街一位杨姓六合拳师比手,用一记“捋铁鞭”将对手抽起,人在空中平行,几乎达到了旧时屋檐的高度,然后重重的摔下。待众人上前抢救时,王师依然保持着拳架。回想当时的情景,张贵增老师仍然唏嘘不已。

据安剑英老先生(安老年轻时曾和王启成在同一单位工作)回忆,他在王二伯家中曾两次看见一张照片,照片上两个捕快押着一名犯人在后面,王二伯站在前面。二伯曾把这张照片的来历给安师傅讲过。那时候二伯还年轻,,在河北蓟县附近。后来军队准备开拔,便向县长索要粮草。县长提一条件,说这里有一犯人,人称“铁黑牛”,体壮力大,经常,后因醉酒被抓获。酒醒后用锁住的铁链殴打狱卒,竟然无法提审,请军队派人协助。

其时二伯在军队担任武术教头,军队便请二伯前去帮忙。二伯随人来到牢中,“铁黑牛”依旧挥动铁索打人,二伯往前斜身进步,上手抽,下脚钩,“铁黑牛”便飞起平摔于地上,后边众人赶紧上前按住犯人。县长为感谢二伯,便请人给二伯拍了张照片送给二伯。

安剑英先生讲二伯授徒非常严格,手也比较重,很多学生都受不了,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学了。但二伯同样也亲身授徒,不怕危险,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安师傅说道有一次在陶然亭游泳场干活,那里是水泥地,非常坚硬。当时有一木工师叫马启忠,是安师傅的木工师弟,身材瘦高,体力好,练武好摔跤。

休息时间,马启忠冲二伯说道:“二伯。昨天有人和我使了一下冲踢,我不太会,您教教我”。只听二伯说“行”。紧跟着人就站起来了,冲着马启忠过来就是一下,用安师傅的话说,根本就没看清楚怎么使的,人就飞出去了,啪的一声。人就平平的摔在地上。缓了半天,二伯说道:“明白了吗?”。“明白了”。“好,那你给我使一下”。马启忠上前使出刚学的冲踢,同样也把二伯摔出去了,二伯站起来后说道:“好”。那时候二伯也六十多了,还是水泥地”,安师傅啧啧说道。

1930年,梅兰芳大师出访美国前,其妻第王九先生曾邀请王启成作为保镖同行,可惜当时王启成家人未能同意,否则将成为牛街武术史的一段佳话。

     牛街所有练武之人公认王启成先师是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2.4第四代传人宣传推广:

2.4.1第四代传人张贵增先生介绍:

张贵增先生(1934.3.8-2005.12.9),牛街回族。著名的回族武术家,牛街白猿通背拳第四代传人。北京武协第三届委员,北京武协民族武术社创始人、北京武协通背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术7段。


先生出生于北京牛街一个崇文尚武的家庭,自幼喜好武术。自1945年起,张贵增先生先后拜王玉昆、王永凤、王启成三位为师,在众多老师耳提面命,毫无保留的精心传授下,张贵增先生尽得白猿通背拳的精妙之法。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白猿通背拳,七十年代初,在李月增老师的介绍及恩师王启成先生的带领下,向京城通背名家李振东先生学习。同时,张贵增先生还先后走访了十多位街里老拳师,各位老师均言传身教,且有的拳师感其真诚,将自己珍藏的拳谱赠与先生。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和走访,张贵增先生将白猿通背拳完整系统的继承下来,尽得通背之精华。

    2.4.2民族武术社的成立:

1987年5月,在牛街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张贵增和胡绍光牵头成立了牛街武术队。

  1994年3月27日,牛街武术队更名为牛街民族武术社,并加入北京武协。有了武术社这个平台,牛街的武术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兴旺。武术社除了经常参加北京市的武术比赛,还大量参加牛街地区的各种活动进行表演,并广泛参加武术界举办的各种活动,同其他拳种门派进行交流。

自八十年代初期直到二十世纪初这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武术社社会影响的逐渐扩大,不断接受来自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报道,同时张贵增先生携弟子在杂志、报纸大量发表了专业文章。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武魂、中华武术、今日中国、中国体育报、广播电视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均对武术社及张贵增先生进行过专题报道。

    2.4.3出版《牛街白猿通背拳》

1997年,在社会各阶层大力支持下,胡绍光、张贵增编著出版通背拳内部资料——《牛街白猿通背拳》一书。

    2.4.4重组通背拳研究会:

北京市通背拳研究会于1984年成立。一直到九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研究会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99年,出于对通背拳发展传承的担忧,在张贵增及其他几位老师的多番努力,京城各支通背拳代表终于坐在一起,达成共识,通背拳研究会在停滞了近十年后终于重新成立起来。为此,孟正源先生(分别)在中华武术2004年第二期发表《张贵增一波三折组织研究会》。事后,很多京城通背拳老拳师都说张贵增先生为京城通背拳做出了巨大贡献。

    2.4.5拍摄教学光盘:

2004年6月,由中国人民体育出版社与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汇千种武术名门之精华及百位宗师传人之经典”活动,在北京召开《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张贵增先生作为白猿通背拳的代表,应邀参加并录制了部分拳、械演练和教学光盘十三套。

张贵增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武学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武术事业。、

    3.牛街白猿通背拳的现状:

时至今日,牛街白猿通背拳已经传承六代,在全国范围内已享有很高的声望和荣誉。同时众多传人以前辈成立的武术社为平台,大力发展传承白猿通背拳。如开办网站、开办武术社微信公众号、组织培训班及少儿武术队,成立大兴培训中心,参加各种武术比赛等等。

通背拳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给后辈最宝贵的遗产,每一个习武之人都应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好这份中华文明,把通背拳的历史继承和发展总结出来,奉献给世界,成为一份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武术运动,就是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

未来通背拳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结合当下的文化环境,在网络平台和媒体平台更好的推广和证明自己。把自己推到更高的舞台,让广大群众和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同时以通背拳成功申报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契机,众多的后辈传人在继承的同时,努力更好的将牛街白猿通背拳发扬光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