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订房排行 > 刘大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一块重要基石

刘大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一块重要基石

  • 发布时间:2021-03-16 01:50:54

迭戈•里维拉(墨西哥)Diego Rivera(Mexico)

都市一景(堆雪) / 1956 / 布面油画 / 

109.5厘米×145.5厘米

Landscape of City(snow) / 1956 / 

oil on canvas / 109.5 cm×145.5 cm

2012第五届北京双年展作品

Works of 5th Beijing Biennale, 2012

编者按:由2003年首届到2017年第七届,作为集体策划性质的国际大展,北京双年展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策划委员们的集体智慧和学术贡献。在展览跨过15周年之际,部分总策划、策划委员和国际策展人关于北京双年展的往昔回顾和真知灼见,特别值得在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开始推介之前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近期,专门推出“北京双年展策委笔谈北京双年展”系列,通过北京双年展微信和官网等平台,集中推送给大家。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

一块重要基石


       自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下半叶,很多国家都在举办双年展,这成为一种风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在世界艺坛上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2002年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前所长王镛先生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一起到孟加拉国参观第十届达卡双年展。当时他们感触很深,孟加拉国相对不是很发达,都能够在其首都达卡举办十届(20年)双年展,而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还没有一个相应的双年展。当时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艺术家都问:什么时候北京创办一个双年展他们也能来参展呢?之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举行的春节座谈会上,王镛先生就提出来,中国应该扩大文化交流,比如举办北京双年展,我当即表示赞同,因为协会具体主管外事工作的陶勤同志也早就有这个想法,在前一年就提出要办一个北京双年展。我请王镛先生赶紧写一个关于筹办中国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可行性报告,当时叫艺术双年展,后来还是觉得在中国“美术”这个词比较流行,就叫美术双年展了。,经历了一个很复杂很艰难的申报过程,最终批下来了,我为申报这个项目也尽了力。

       今年是北京双年展创办15周年的重要年份,作为创办的亲历者、见证者,我始终高度关注着展览的成长与发展:,2003年以“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为主题的首届就达到45个国家的参展规模,据当时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两大主场馆日观众流量超过2万人,堪称中国迄今为止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观众最多的国际美术展。首届北京双年展也是北京纪念建都850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被媒体誉为“双年展—金秋最美的风景”“国庆‘黄金周’亮点中的亮点”。

       光鲜荣耀的赞誉背后是不为人知的筹展过程的艰辛。首届北京双年展的筹备遭遇了非典,很幸运,关键时刻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家和策委的支持,尤其是意大利籍的国际策展人桑福先生。非典最严重的时候,从意大利来中国的飞机上只有桑福先生和他的夫人。我们在北京饭店招待他的时候,北京饭店已经没有一个客人了。要喝咖啡,锅炉都停掉了,一个服务员从他的宿舍里拿了一个暖壶给我们冲的咖啡。当时第一届北京双年展的各国代表按照预定如期入住北京饭店,北京饭店也很感动,给了很低的价格,只收200块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优惠,算是作为对于非典之后第一个举办的国际活动的感谢。

       第一届北京双年展顺利开幕后,一位芬兰的女记者采访我时,她问:“世界上的双年展大部分展示新媒体艺术、观念艺术,北京双年展还强调绘画和雕塑,会不会怕被人家说落伍?”我说:“大家说艺术作品都要追求个性,那么艺术展览不需要个性吗?”是的,以绘画与雕塑的当代性作为展览的主要内容,十余年来从首届到现在一直是北京双年展独树一帜的固定艺术特色。

      可以说北京双年展是在一种艰苦的环境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最早拿出主张的时候担心国际美术双年展没有国家来参加。因为当时中国的美术要进入国际很难,很多国际展览只是请几个在国外的中国人参加,我们想的是能有一二十个外国艺术家参加就不错了。非常担心喊出去的口号能不能形成国际上有影响的展览。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勇气。但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几乎拜访了所有驻中国大使馆,、写信,让他们在当地宣传,跟当地的艺术家组织联系,非常艰苦。这样才争取到40多个国家,付出了很多努力。北京双年展发展到今天,是不容易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来自各方的肯定坚定了我们努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办展体系的决心。2005年举办的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参展范围扩大到69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绘画与雕塑艺术双年展,与此同时,借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举办的东风,中国美协作为会员国官方协会,,中国高票当选新一任主席国,有效提升了中国美术界的国际话语权及美誉度;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北京双年展列入“重点扶持知名品牌文化活动”;2008年配合北京奥运会举办的以“色彩与奥林匹克”为主题的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将国际参与规模提升到81国;2010年、2012年分别以“生态与家园”和“未来与现实”为主题的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双年展,连续成功举办,参展国家扩展到85国;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的2015第六届北京双年展,在参展国进一步增加到96个的同时,由“国清组”(全称: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列为保留举办的国家级展览,是中国文联系统唯一保留的国际美展。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的2017年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在参展规模上则创造了新的历史,达到了100多个国家,这不仅是参展国层面数字上的里程碑式增长,更代表着世界各国对北京双年展办展体系的进一步主动认同与响应。双年展不仅是对“”倡议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响应、践行,更是世界艺术家们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国际平台。围绕展览主题创作的优秀当代绘画和雕塑作品将集中展现于首都北京,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脉络,展示文明交汇的成果,续写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我在近几年的提案中,持续呼吁中国美术“走出去”“请进来”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不可替代的意义,艺术是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美术家用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语言生动地再现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风貌,美术能最为直接地在艺术表现中传达美学观念、思想精神,沟通和培育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国际美术展示平台,经过15年的发展,北京双年展已经成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十五年,对于双年机制与频率的北京双年展来说,是接近五千五百天的一步步的成长,对于历史长河,只是短短一瞬。然而,对于新千年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来说,北京双年展一直是一个见证者、实践者,展览的飞跃式发展,以艺术的方式见证和表现了共和国的国际魅力与光彩,必将随国运昌盛而更加璀璨繁荣。

刘大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北京双年展总策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