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订房排行 > 古代的藩王琴

古代的藩王琴

  • 发布时间:2020-10-06 01:16:19



古琴文化最早源于早期的礼乐文明,因为乐通于礼,礼又通于政,礼乐在审美与教化之间转换,因此古琴不仅被历代文人志士作为修养心性的工具,并且为历代帝王喜爱,传世名琴无不与帝王们相关。


我们说民国时期是古琴艺术的黄金时期,再往前推,上一个辉煌时期是在明代。上自帝王贵族,如藩王宁、郑、衡、益、潞及崇昭王妃等,下至文人雅士及平民,听琴、抚琴蔚为风尚。尤其是明代四大藩王在斫琴、纂集琴谱和弹琴方面皆成果斐然,由此在中国古琴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清末民初琴学大家杨宗稷先生的《琴学丛书》写到“明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

历代传世琴器中,明代遗存下来的器物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其中皇室藩王制琴尤为瞩目,王琴各具特色,亦不乏惊鸿之作。其中又以宁王、潞王、益王和衡王为代表,其中潞王朱常淓所制“中和”琴传世数量最多,益王琴和衡王琴数量最少。


明嘉靖 衡王制“響泉”神农式古琴


明嘉靖  衡王制“響泉”神农式古琴  

通长:121cm 肩宽:21.4cm 尾宽:14.8cm


先说说这张神农式“響泉”琴。琴体宽大而薄,轮廓线条挺拔有力,琴头镶嵌白玉一块,雕刻雁鸟在水草中欢腾浴翅,玉质青白,刻工朴拙。岳山比较特殊,顶面似有漆灰,与琴弦相接部位嵌以硬木。


琴头与岳山


琴面栗壳色漆,通体细密小流水断纹,间以小牛毛断纹,说明髹漆层致密;漆面下能看到灿若繁星的鹿角霜颗粒,中间夹杂有细小的金末,这种装饰方法源自于唐代镂金末工艺,虽然没有潞王琴八宝灰胎绚丽,却与漆面的栗色浑然一体,只待雅好者细细品读才能辨识。


漆面下灿若繁星的鹿角霜颗粒,中间夹杂有细小的金末


琴底髹饰暖栗色漆与深褐色漆,磨显后斑驳交错,光下呈紫红色如霞彩;琴项部刻“響泉”,字内填漆,琴名左侧漆书“子固心赏”,下落“周氏珍藏”方印。龙池下方刻一方印“儒林公宝”即文人共宝之意,“心赏”也是指心之所爱,从所刻铭文能看出主人对这张琴的珍爱程度。


琴颈及龙池下方所刻铭文


明代王琴中衡王琴传世甚少,所见重庆三峡博物馆藏仲尼式“一天秋”琴,龙池内刻有“万历二年仲春,高唐王忠菴藏”,以及张子谦旧藏仲尼式“清英”琴,龙池内刻“嘉靖甲寅仲春,皇明衡国藩翁制”。这张“響泉”琴龙池内刻“嘉靖乙卯岁仲夏,皇明衡国藩翁制”,其制作年代是公元1555年,距“清英”琴仅隔一年。

张子谦旧藏仲尼式“清英”琴

《中国古琴珍萃》著录


杨时百先生在《琴学丛书》中记述过另一张衡王琴“太古遗音”,其腹款为“嘉靖乙卯岁季夏,皇门衡国藩翁制”,与“響泉”的合琴时间仅仅相差一个月。因此,“響泉”、“清英”与“太古遗音”属同一时期的器物,进而推测“響泉”琴应是衡庄王朱厚燆所制。


龙池内刻“嘉靖乙卯岁仲夏,皇明衡国藩翁制”


“響泉”琴龙池内木质褐黄,同杨时百先生所记“太古遗音”的特征相同:“明制,材千年。”其斫制之初挑选的是一块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材料。自古良材难求,王琴斫制时,利用显赫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既有良材又有善斫,不计材料与工时,琴器上自然呈现出王者之气息。


“響泉”琴漆面断纹平整,断纹没有丝毫箭峰突起,琴侧断纹连贯,腹宽真实可信,是一张标准的、品相极佳的衡王琴。抚弦弹奏,音质苍古且坚清,大弦如镈钟,小弦如韵磬,属于“四善俱九德全”之列。


既有良材又有善斫,是一张标准的、品相极佳的衡王琴


明万历 益王命徐嘉彦制仲尼式百衲琴



明万历 益王命涂嘉彦制仲尼式百衲琴

通长:125cm 肩宽:19.5cm 尾宽:14cm

来源:郑颖孙旧藏 


再来说说这张益王百衲琴,琴仲尼式,琴体外观形制规范,比例协调,线条舒展,素髹栗壳色漆,琴底无琴名刻款。


池沼内纳音微隆,能看到有龟背纹拼缝,这是百衲琴的特征,但这张琴一直被认定为镶嵌式百衲琴,即所谓假百衲,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前人在琴面上没有发现与池沼内龟背纹对应的形状,认为龟背纹仅仅是在龙池和凤沼内嵌入拼合的木块而已。


龟背纹拼缝,百衲琴的特征


然而,经过仔细辨识发现,在琴面有一层灰色的雾状物,是微尘与水汽凝结在一起形成的,在雾嶂笼罩下的流水断和牛毛断纹中,隐约能看到个别短直线条,将琴体转换角度后,短直线条周围连接形成龟背纹形状,并且与龙池和凤沼内的龟背纹线条完全契合,由此判断,这是一张真正的百衲琴。经与琴主人商榷,我们将琴面雾状的水汽和微尘清除干净,漆面顿时光彩熠熠,龟背纹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一张弥足珍贵的百衲琴重新焕发生机。


琴面的断纹


然而,不论响泉、韵磬,还是雷威云和样,都没有流传下来,传世的百衲琴可谓凤毛鳞角,其间有在池内镶嵌木块,或者刻划木块线条的假百衲,还有大块板材拼合之琴,虽然有衲琴之意,却称不上百衲琴,至明代峨嵋松包镶式百衲琴,百衲转化成为一种装饰手法,百衲的精髓在琴器声学方面并没有传承与体现。这张仲尼式百衲琴的面板,粗略估算使用了百余块龟背形木块,用漆胶缀在一起,这种拼合式的面板对于琴体振动有着特殊的贡献,所谓“动宫则宫应,动角则角应”,音韵绵长不绝。


粗略估算,此琴使用了百余块龟背形木块,用漆胶缀在一起


琴头早年经过修复,但已经开出蛇腹断,琴身保存非常完好,断纹连贯,未曾剖腹,因此,池沼里的款识是斫琴合底之前所为。龙池内墨书款:“益藩潢南道人 永为传家之宝,万历甲辰命琴士涂嘉彦制”,潢南道人指的是明代益宣王朱翊鈏,朱翊鈏是明代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万历八年袭封益王,因此这还是一张百衲官琴。


龙池内的墨书款:“益藩潢南道人 永为传家之宝,万历甲辰命琴士涂嘉彦制”


目前所知道益王琴有三张,一张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制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的仲尼式“韵磬”琴,另一张是故宫博物院藏制于大明万历陆年(公元1578年)的仲尼式“天风环佩”琴,第三张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制于大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的仲尼式“玉韵”琴。益宣王朱翊鈏是第四代益王,生于1537年,薨于1603年,然而,这张百衲琴的腹款却是“万历甲辰”,即1604年,这一年,四代益王刚刚去世,新一代的益王还没有承袭王位,所以池内依然使用朱翊鈏“潢南道人”的号,表明这张琴是朱翊鈏在世时就已经命涂嘉彦斫制,也说明百衲琴的制作工艺较一般琴复杂,以致于在益宣王去逝时都未能合琴。这张百衲琴的制作经历了两代益王。


此琴的制作经历了两代益王


和另外三张益王琴相比,这张涂嘉彦制的百衲琴没有琴名,也没有印章刻款,腹款也一改之前的刀刻,而是墨书“永为传家至宝”,足见两代益王对这张琴寄予的厚望。南昌涂氏家族是明代的斫琴世家,其中有涂明河、涂嘉彦、涂嘉宾等,涂嘉彦是奉益王之命亲斫,而“天风环佩”琴和“玉韵”琴腹款是“督制”与“监制”,涂嘉彦亲斫的器物必定有别于工匠制作。


历时四百余年,琴面整体依旧保持平滑


这张百衲琴是民国时期重要琴家郑颖孙先生(1893-1950年)的藏品,郑先生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同张友鹤、刘半农等先生成立国乐改进社,1928年在北京饭店举办过第一场民族乐器演奏会,并且参加了演出。抗战时期曾担任重庆礼乐馆馆长,参与大同乐会的事务。郑先生还和刘半农先生一起参与了古代乐器考察,接触到大量的古琴,因此他的古琴收藏很丰富,查阜西先生曾评价他“既有旧派的风度,又有新派的气象,在当时就以雄厚的乐器收藏而著称”。


1927年国乐改进社北京社员合影,后排右五郑颖孙先生


明朝民间同样延续了古琴在宫廷间的这种风尚,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突出。专场中的两张明朝古琴是较为典型的两个例子。


明 “天风海涛”仲尼式古琴



明 “天风海涛”仲尼式古琴

通长:123.5cm 肩宽:19cm 尾宽:14cm


先说说这张“天风海涛”琴,琴制为仲尼式,形体秀美,出音透润,面上为少见之荷叶断,背刻行书“天风海涛”,龙池两侧书“乐府陶情,儒林养器”、“賡歌有志,解阜關心”下有大印一方“松弦馆珍藏”,此似为明代虞山派著名琴家严天池先生之琴,极为难得。


面上为少见的荷叶断


严天池(1547-1625),名瀓,字道澈,号天池,常熟人。曾任福建邵武府知府。严天池在琴艺上师从名师承继精华,合百家之长,创立了“清、微、淡、远”的琴曲风格;组建了明万历年间第一个琴社——“琴川社”,创立了虞山琴派,编订了《松弦馆琴谱》(清《四库全书》所收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并提出了虞山派的理论纲领“清、微、淡、远”,改变了当时琴坛盛行以文对音的偏颇,提升了音声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明 “音清韵古”仲尼式古琴


明 “音清韵古”仲尼式古琴
通长:116.6cm 肩宽:18.2cm 尾宽:13cm

来源:高松如旧藏


这张“音清韵古”琴,琴体秀美停匀,制做精当,法度森严,漆灰俱精,保存完好,音质恬淡,静润,为标准的皮鼓音。青桐面板,梓木为底,蚌徽,轸,雁足,岳山,龙龈等皆老红木制。面底皆黑漆素髹,通体发小流水断。琴背刻琴名“音清韵古”,吴小仙题,下有“伟印”章一方。经查询此琴之题款者为明代著名画家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次翁、士英、鲁夫,浙派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也是浙派支流江夏派的创导者,绰号为“小仙”的明代著名画家吴伟(1459-1508)所写,为其旧藏之物,吴先生卒于1508年,可见此琴岁数应不小于五百岁,故而弥足珍贵。


琴背刻琴名“音清韵古”,吴小仙题


古琴自古是君子比德之物,这一点无论儒、释、道皆如此,孔子、阮籍、临济普庵等皆擅于鼓琴,以琴体道。与其它乐器不同是的,每一张琴都有一个雅号,似乎贯注了生命,如:太古遗音、春雷、九霄环佩、月明苍海、一天秋等等,背后还跟着一连串斫琴、弹琴、收藏的传说,这也是古琴的魅力之一。


“音清韵古”琴为诸城派琴家高松如先生(1900-1986)旧藏,高先生的一生便是戏剧性的一生。


高松如先生


“先妣高松如先生1900年生于济南,1986年逝世于祖籍金陵。所以称先生者,不仅因母亲即子女做人之导师,且从社会人角度而言,先生实为女中之大丈夫。民国初年即赞同新学,毕业于女子师范,以贤达聪慧闻名。先祖考茅橒深知家父荫熙生性鲁直,不谙世事,力主妁选强者为媳。果如所料,及先祖辞世,所遗盐商事业尽由松如先生一力担当。乱世险恶,风云诡谲,而应对周旋,游刃有余。盐商素沿汇集智囊之旧习,先生门下客常年往来络绎不绝。史称孟尝君门下三千客,先生则有‘女孟尝’之称。”茅原眼中的高松如便是这样的强者。


1950年詹澄秋先生抚高松如先生藏“听松”琴


,并录高松如先生《渔樵问答》、《流水》、,而演奏这三首曲子高先生用的都是同一张琴——南宋 “灵鉴涵天”宣和式古琴,这也是此次古琴专场的另一个焦点。


南宋 “灵鉴涵天”宣和式古琴


南宋 “灵鉴涵天”宣和式古琴

通长:127.5cm 肩宽:18.8cm 尾宽:14cm
来源:高松如旧藏


这张琴可谓来历奇特。大约1930年左右,一次去济南之华山游玩,此山居济南“齐烟九点”诸山之首,四面环水,元代大画家赵孟頫曾为它绘制了《鹊华秋色图》,华山宛如利剑一把拔地而起,山南有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华阳宫,为道家名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此出家。


说来也巧,游玩到一半天上下起雨来,为避雨,高先生一行来到观中,无意间发现墙角丢了一床古琴,满身尘灰,故而问起道长,才知道观无人会琴,此琴已多年无人问津,攀谈间道长了解到高先生师从济南名琴家詹澄秋,聊得比较愉快便以此琴慷慨相赠,高先生则捐了不少香火钱做为答谢。


来历奇特的“灵鉴涵天”琴


回到济南后,高先生请詹师代为修理,洗去尘垢,琴背有行书“灵鉴涵天”四字琴名,龙池两边书“虚而不浮,实而不塞 ”、“琳然其声,与玉比德”琴铭二行,书法秀美,池下有“云雪堂”章一方,杉木面板,玉徽,轸,足,岳山皆老红木制,细观腹款漶漫不清,但面底皆发小蛇腹断,流水,牛毛断,纯鹿角霜灰胎。


纯鹿角霜灰胎


上弦一试音“苍、雄、宏、松”,实为难得之佳材,此琴式最早见于北宋宣和年间,为北宋徽宗御制之“松石间意”琴,向有“天府奇珍”之誉,民间极难见到。此琴是仿“松石间意”,制作者显然见过原物,断纹也极似“松石间意”(根据“松石间意”琴的断纹特色,郑珉中先生在谈到两宋古琴断代问题时指出:“自从这床通身发牛毛断的宋琴再次出现之后,为鉴琴家开拓了视野,对宋琴不至于再斤斤大小蛇腹断纹、而断牛毛断纹视为明琴的特色了。”)。琴体宽而扁,尺寸逾于传世唐琴,长126厘米,北宋《琴苑要录》载:“近代之人不嵇于古,加其长阔,矫欲高鸣,失其琴音……”似与此合,詹先生认为此琴为南宋野斫。


北宋 宋徽宗御制“松石间意”琴


此琴音韵苍古浑沉、清越而恬润,微妙细腻、圆润绵长,散、泛、按皆属上乘。


在录制《渔樵问答》、《流水》、《秋江夜泊》三曲后的翌年,丈夫逝世,1960年高先生将户口从济南迁移到了南京,随后仍抚琴不倦,间或参加演出,与儿子茅原探讨古琴律吕之奥秘,颇有心得,遨游乐海,却不知浩劫之将至。


但这仍然没有将高先生击垮。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她重整琴囊授孙茅毅以琴技,在其严格督导下,茅毅琴艺大进。至此,先生方扪心:“吾能传之一、二子孙继承琴道,将有颜见先师于地下矣。


触物思远,无论是“音清韵古”琴还是“灵鉴涵天”琴,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幸运儿和见证者,其间多少往事令人感叹,高松如先生更以其卓绝的精神和贡献为二琴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这既是围绕古琴展开的故事,也是古琴的魅力所在。


这既是围绕古琴展开的故事,也是古琴的魅力所在


清嘉庆 “戛玉”仲尼式古琴


清嘉庆 “戛玉”仲尼式古琴

通长:125.2cm 肩宽:19.5cm 尾宽:15cm

琴仲尼式,琴体修长匀称,形制规范。琴面黑漆间以深栗色漆,大蛇腹断,蚌徽,琴底刻琴名“戛玉”,字内填石绿色。龙池左侧刻“闽温陵许宗鸣制”,右侧刻“大清嘉庆二十年乙亥冬”,池沼内纳音微隆,木质酥黄,琴虽清,材千年。


此琴曾在京城琴会雅集中为琴家弹奏,音洪亮如钟磬,极富表现力。


龙池左右所刻铭文


元 “上清”仲尼式古琴


元 “上清”仲尼式古琴

通长:122.7cm 肩宽:18cm 尾宽:13.7cm


琴仲尼式,栗壳色漆,琴面弦路大蛇腹断,弦路两侧见大、小流水断,琴底见小牛毛断,紫檀岳尾,蚌徽。琴体轮廓秀美,肩当三徽,腰当九徽,琴额扁薄,别与常琴。


琴底龙池上方贴长方纸条,墨书:“此琴声清而音长,先师庆辉山先生□藏,并经审定为元代之物,名之曰上清。先师没后,文孙心言世兄举以赠余,谨□如右。先生讳瑞,黑龙江人,曾著琴瑟合谱行世,宣统元年二月,长白明德俊清甫谨识。”


龙池上方所贴长方纸条


琴音清且悠远,手感极佳。


陈寅生书《十一弦馆小记》记载:“嘉道间有庆辉山、邱丹岩二君,得周子安之真传,当时为畿辅冠。”古琴名家庆瑞(1816—1875),字辉山,满人,曾于道光二十三年间到广州任官。曾著《琴瑟合谱》,自序中记述自弱冠之年开始随广陵派的李澄宇学琴,李师于之年后方肯传瑟,但只是指教,未得谱授。其《琴瑟合谱》中附有徐祺《五知斋琴谱》的例论,显示其审美观乃广陵一脉。同时,庆瑞本人及其后人亦跟岭南派琴界过从甚密,亦增加了他所传瑟学的研究角度。清末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蕉叶山房”主人张莲舫,以经营修复古琴为主,而他的全部技艺得自其父张瑞珊。张瑞珊早年曾拜古琴名家庆辉山为师。


清 “玉壶冰”仲尼式古琴

清 “玉壶冰”仲尼式古琴

通长:116cm 肩宽:19.5cm 尾宽:13.5cm

来源:卢家炳旧藏


这张琴来自另一个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琴仲尼式,桐木面板,冠角、承露、岳山都为黑色。有凤眼,螺徽,肩在三徽处,长方形龙池与凤沼,底面项间刻琴名“玉壶冰”三字,腹内无题款。此乃卢先生之先翁卢老先生之遗物,原为黑色,卢老先生命人自中山县带到福州重漆为朱色,卢先生不曾上弦,悬之于壁上,作为先人之纪念。


1970年夏摄于香港卢氏春雨草堂。右起钟同先生、卢家炳先生、何觉先生、赖咏洁女士、唐健垣先生


卢家炳(1884-1980),字秀石,号醉琴楼主人,祖籍广东中山,出生于广州,现代岭南派琴家。卢家炳之父为岭南琴人。卢家炳初随父亲学琴,后拜容心言为师,其琴风古朴、率性而跳脱,带有广东地方特色。1906年,卢家炳于岭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讲师,后曾在中学教英语,。1925 年后,卢家炳为孙逸仙大学教职员,并在广州和新加坡兼任几所中学的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卢家炳移居香港,仍从事教育工作。1968年,卢家炳退休后曾往美国传授琴学。1970年,他返回香港,与粤剧名家多人共同组建“中国古典音乐研究社”,任社长。


唐健垣先生在《琴府》中著录此琴,并详细介绍卢先生藏琴



服务范围:艺术品信息咨询、艺术品线上交易、艺术品物流配送、艺术品鉴证服务......

合作范围:书画、瓷器、玉器、紫砂、珠宝、竹木牙角雕、杂项、非遗类、艺术衍生品......

联系电话:13817699851    咨询热线:021-32512558   

办公地址:上海市宝山区水产路2659号1804室

宝荣君悦文化艺术品产业电商平台欢迎您,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颜真卿与他是莫逆之交,为他撰写的墓志铭,被后人视为中华瑰......


鲁山有座唐代古琴台遗址,“琴台善政”从此名扬天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