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北京人的说法,北京有多少条胡同就有多少座庙(包括宫、观、庵、祠)。有的一条胡同还不止有一个庙。据北京市文物局1958年的统计,尽管经过战火、自然灾害、人为拆毁改建,当时全市尚存庙宇2730座。既然如此,为何单单提出这“九坛八庙”来说呢?
胡同里的寺庙
因为虽然庙宇的数量大,但大致上仍然可以归为几类,而“九坛八庙”正可以成为这几类的典型代表。
九坛:
老北京所说的“九坛”,指的是①天坛、②地坛、③社稷坛、④朝日坛、⑤夕月坛、⑥祈谷坛、⑦太岁坛、⑧先农坛、⑨先蚕坛。这一提法并非来自什么典章制度,颇有些约定俗成的意思。
“九坛”是在“五坛”的基础上扩充而来。这“五坛”是:①天坛、②地坛、③月坛、④先农坛、⑤日坛,均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袛而特意建造的。我们的祖先对于四季交替,天时变换,日月盈昃,尤其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水、火、雷、 电等还缺乏科学的了解,以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君,不但主宰着上天,而且主宰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吉凶祸福。
所以,人们就以畏惧、祈盼的心情对这一神灵恭敬礼拜,希望它消灾降福,呵护人类。这种纯朴的神权思想和萌芽的宗教意识,正是产生祭坛拜台,作为祈祷场所的最初动因。以后,统治者又不断增加祭祀对象,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祭坛神庙,以及一整套重叠繁杂而又故作神秘的祭祀礼仪,作为统治人民精神的工具。这正是“九坛”(包括“五坛”)以至“八庙”等祭祀建筑存在和扩充的原因。
当时为什么要将天、地、日、月这四坛建在内城之外,而且选择正南方建天坛、正北方建地坛、正东方建日坛、正西方建月坛,依据何在?
简单说,这是按照《周易》先天八卦规划的:
从先天八卦图中可以看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周易·说日》认为:“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也就是说,南边作为乾卦,是天的位置,北边的坤卦为地的位置,东边的离卦为日的位置,西边的坎卦为月的位置。于是,天、地、日、月坛的位置就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如此,《周易》还对天、地、日、月四坛的建筑形象特色发生影响。因为周易以为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用形象的比喻,天像一口大锅(圆形)扣在大地(方形)上,这就是“天圆地方说”的由来。封建帝王为与天相应,与地相通,以求得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同时,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按照明朝初年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而围墙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的。
就连各坛坛门的命名,也与《周易》有关。如天坛内主要建筑圜丘周围的4个门,就是按照《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元、亨、利、贞”命名的。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曰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水,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九坛中,属社稷坛诞生最早,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白虎通》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历代都城都设有社稷坛,由皇帝主祭。各省各县都有大小不等的社稷坛。
明清两代的社稷坛在天安门的西侧(今为中山公园),符合古代都城左祖右社的布局原则。社稷坛的地基全部是汉白玉巨石砌成,晶莹雪白,气派非凡。坛顶铺有紫、青、赤、白、黑五种颜色的土。
风水中,最常用的是五行方位。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因此,五行之间“比相生间相胜”。五行方位是风水五行的一种。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则要算五色方位。
依此理论,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分布为:东为青色,南为赤色,中为黄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四周的坛墙各开一门,其颜色与四方之土色相同。五色土分别代表着五方五行,。故此,社稷又为国家的代称。,曾有一个两尺见方的土龛,龛内埋藏着一根长三尺六寸,见方一尺六寸的石桂。此为社主石。每逢冬至、夏至,皇帝都要到这里主祭,合祭社主和稷主。
社稷坛诞生后十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了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天地日月一起祭祀。
嘉靖九年,在天地坛的大祀殿南建起圜丘坛(天坛),于冬至日祭天;在安定门外建起方泽坛(地坛),于夏至日祭地;在朝阳门外建起朝日坛,于春分日祭日;在阜成外门外建起夕月坛,于秋分日祭月;并把大祀殿改名大享殿;于每年正月第一个辛日“恭祀上帝,以祈年谷”;因此又称祈谷坛,乾隆十六年改称祈年殿。
天坛共有内外两重围墙,二者在北面均呈圆形,南面均是方形,这种南圆北方的围墙叫“天地墙”,由于天坛原名为天地坛,合祭天地。只是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在天地坛内建圜丘,从此,天、地才分祭。所以,最初的天坛有祭天、地的双重作用,所以其墙也为“天地墙”。在天坛内,圜丘的四周建有方形围墙,而在圆形的祈年殿外,也有方形的围墙。
登坛祭天,首先要有“天上”的意境。为此,古代建筑师进行了巧妙的设计:进坛时要经过两重门,每重门内都是茂密的柏树林。这既有利于使人产生逐步远离市尘的脱俗之感,同时又在沉静的绿意中形成了肃穆、静谧的气氛。在密林尽处,通过斜阶登上甬道,透过低矮的蓝色墙头,高起的祈年殿映入眼帘。主要建筑的蓝色琉璃瓦,加上大片的柏林,祭坛内外形成了两个天上地下的不同世界。
祭地始于元代,夏朝是在五月祭祀地,商朝改为六月,而周朝则为夏至。于是,在以后的每年夏季的日出之时,皇帝亲自或派人来行祭祀。届时,鼓乐喧天,拜舞频繁,“晨趋备仪卫,祀典率公卿”。
在古代,祭地神与神话传说紧密联系。据说是天地间有三皇存在,总统天地人,帝王祭地神必然要祭地皇。所以,地坛内又建有皇袛室,以求长治久安,长生不老。
东方被视为太阳的方向。“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屈原《九歌·东君》为太阳而歌,东君就是太阳神。《礼记·王藻》说“朝日于东门之外”。意思是走出城的东门,面向日出的方向礼拜太阳神。明代在北京城的东城门(朝阳门)外建筑了日坛,作为皇帝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所依据的,就是上述古制。日坛(原叫“朝日坛”)的方形台面为红琉璃瓦,以象征太阳,清代改用方砖墁砌。每年春分,要举行“朝日”的春分之礼,也是皇帝亲自来,或派人来行祭礼。此坛建于明嘉靖九年,主要建筑有拜神坛、具服殿、神库、钟楼等。
在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统中,常有双双呼应,两相对称的情况,与上述朝日东门外相对,则是祭月西门外。按照五行说,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秋季称为金秋,金风送爽暑热尽。月坛又名“夕月坛”,与日坛同年建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祀夜明之神(月亮) 和天上诸星宿神袛之处。这些星宿包括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月坛在京城西门(阜成门)外,每年庆秋分时,由皇帝本人或者委派的人在此祭祀日神及诺星宿神袛。
先农坛又名山川坛,是皇帝祭祀农神行耕藉礼之所。这里的建筑错落有致,松柏参天,环境静谧。初建时的山川坛,合祀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四季月将等诸神。虽是合祀,但先农之神有独立的神坛,其地位也较高。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历代皇帝每年都要在坛内举行祭农、耕藉典礼,以示劝农从耕。嘉靖年间,祭祀制度的改变,使得山川坛内建筑的数量和布局发生变化。以后该坛改名为神袛坛。万历时,改神袛坛为先农坛。
太岁坛在先农坛东北,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不仅每年正月上旬吉日和腊月末祭祀两次,而且在先农行躬耕礼后,也要到此拈香。
北海公园的东北部(今北海幼儿园院内),有一处高大红墙掩映中的绿瓦大殿,这就是先蚕坛,是皇后祭祀先蚕和采桑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的某一天,伴随着悠悠的音乐,皇后(或她派来的代表,如内延的官员或贵妃等)在此进行祭祀先蚕神的仪式。这一仪式有一套定制,它与皇帝躬耕先农坛相辅相成,表示帝王农桑并举,以劝天下。
八庙:
“八庙”和“九坛”虽然称谓不同,但在功能上很难分清,都属于帝王祭祀列祖、列宗、神佛、历代圣贤先哲的地方。
“八庙”中的第一庙。当推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太庙、它与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其西北门与故宫午门前左阙门相对。进大门为太庙第一进院落,古柏成行,幽林静谧。第二进院落是准备祭品的地方。第三进院落便是太庙的主要建筑:前殿、中殿和后殿。它们都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前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中、后殿则是供奉帝后神主牌位的地方。
“八庙”中的奉先殿和传心殿均在故宫内。前者是清代举行大典时进行祭祀祖先的地方;后者则用于供奉帝王、先师的牌位。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建成。本来计划把宗庙设在太庙,但顺治帝不同意,理由是与古制不符。于是,在东路的景运门以东,修起了奉先殿。它自成院落,前后殿共七楹,凡朔、望、荐新、岁时展礼,遇诸大典则先期告祭。“传心殿”的“传心”意为表明古代圣贤之道,传承有序。其殿位于东路文华门东侧,也是自成院落,五间正殿中摆放着伏義、神农、周文、武王、以及周公和先师孔子等古代圣贤的遗像。
景山寿皇殿,位于景山的北部,今为“北京市少年宫”。乾隆十四年,从景山的东北处移到现在正对景山中峰的地方。为数九间的正殿为主体建筑,规制仿太庙,落成后供奉清圣祖、世宗、太祖、太宗、世祖及诸后的影像。
堂子是清代所特有的满洲神庙。主要祭祀社稷海神及满洲族的祖先。其地位与太庙并重。原址在今台基厂北口路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按照《辛丑条约》规定,这一带被划为使馆区。于是堂子被迁至南河沿南口,今北京饭店贵宾楼址,内有祭神殿,祭祀诸神,南前方为拜天圆殿,殿外正中有皇帝致祭时的神杆石座,杆高二丈,顶挂纸幡,两旁有小石座六行,每行六个,供皇帝以外的皇子、诸王等致祭之用。其东南建有尚神殿,南有小院,内有八角亭,祀神及祭仪极神秘,汉人不得参加。每年正朔,以及季春、季秋朔日举行。
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后成为清帝供祀先祖的影堂。在明代,这里是太监的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成,由胤禧(后来的雍正帝)使用。雍正继皇位之后,王府称潜邸,他人不许再住,遂将全府分为两半:一半为喇嘛寺院;另一半为行宫。后行宫毀于火,寺院成了行宫,称雍和宫。雍正死后,除永佑殿成为供奉先帝的影堂外,其他大部分改为喇嘛庙,成为清王朝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文庙即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位于有名的京城国子监街路北,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年),明朝数次重修,清朝乾隆年间更加装饰整修。为三进院落,中心建筑为大成殿,前有二门,东西配殿十九间。大成殿为祭孔场所,供孔子像和牌位,陈列东西。正位两侧是各二配位,左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右有述圣孔伋、亚圣孟轲。正殿东、西两侧分列孔门“十二哲人”牌位。每年仲春、仲秋上旬的“丁日”举行大祀,称为“丁祀”。孔庙内还有元、明、清三朝的进士题名碑188座。
历代帝王庙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祭祀历代一百六十四位皇帝和七十九位名臣。原址为保安寺,现址为北京一五九中学,在2003年恢复了本来面目。庙内中心建筑为景德崇圣殿,顶上覆盖琉璃瓦,和玺彩绘,殿前有汉白玉月台和碑亭,庙东西两侧有跨院。
希望本期的微信让大家对老北京的“九坛八庙”有所了解,让我们通过这些老建筑去体会它们的历史沧桑变幻。
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的图书,感兴趣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图书更多详情。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