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老照片 l 穿越到60年前,这座北京城你认识吗?

老照片 l 穿越到60年前,这座北京城你认识吗?

  • 发布时间:2021-08-29 01:34:07

你对北京城,有多少了解?

也许,你会说,我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

也许,你就是老北京,走过的胡同有自己童年的记忆。

但并不是所有人,真的熟悉半个多世纪来北京城发生过的变化。


有人于此发念,拍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

(此处横屏观看,效果更好~)


△ 天安门 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赵树强提供(1954年)


△ 天安门城楼拍广场 刘锦标摄(2011年)

天安门广场

    摄于1954年的天安门广场老照片上,长安街中间还有电线杆,观礼台尚在搭建中;当时广场上其他建筑也未建设,呈现出质朴的状态。


    这组照片选自《时间的痕迹——两代摄影师半世纪的北京城影像档案》,该书正在编辑过程中,今年下半年将与读者见面。该书选取了100余组新旧对比的照片,涵盖了京城老百姓的吃住行,包括著名的十大建筑、住宅、商店、街道、体育场馆、影剧院等。


    两代摄影师,相隔半个多世纪,以近似的机位和角度记录下城市的变迁。在他们对比鲜明的镜头里,北京,从一座灰色沉静的城市变成一座热闹拥挤的大都市。

城 · 记
60年前,爬遍京城制高点



△ 20世纪60年代初期 北京火车站 侯凯源摄


△ 北京火车站  刘锦标摄(2011年)

北京火车站

    北京火车站是当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初,老照片中的北京火车站广场空旷无人,显得很清静。而2011年的那张照片,广场上人头攒动,地铁二号线途经此处,站前还有诸多公交车的经停与起点站,时代的发展浓缩在这一画面中。



△ 北京南站  刘锦标摄(2006年)


△ 新北京南站  刘锦标摄(2011年)

北京南站

    老北京南站建于上世纪50年代,看上去有些不起眼;新北京南站尽显大气、雄伟之势。新北京南站外形椭圆的设计灵感源自祈年殿,2007年1月28日的新年除夕夜,主站房工程破土动工。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 东长安街老北京饭店 赵树强提供(1956年)


△ 东长安街北京饭店  刘锦标摄(2011年)

北京饭店

    上世纪50年代,老北京饭店楼顶上的烟囱还在冒着黑烟。



△ 鼓楼市场  赵树强提供(1961年)


△ 鼓楼市场  刘锦标摄(2011年)

鼓楼市场



△ 茶馆 赵树强提供(1958年)


△ 天桥茶馆 刘锦标摄(2011年)

天桥茶馆戏园


     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由郑德鸿、陈肇宗、侯凯源、夏允恭拍摄,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规划局的老摄影师,当年他们爬遍京城所有的制高点,留下3万多张珍贵照片。如今,侯凯源、郑德鸿两位老人还健在,而其他两位已离世。新照片是他们的徒弟刘锦标拍摄的,他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名专职摄影师,今年8月将退休。

城·味
那些回不去的老城门


△ 永定门 赵树强提供(1958年)


△ 永定门  刘锦标摄(2011年)

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从1950年始,永定门瓮城城墙被陆续拆除。1957年,又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城楼和箭楼被拆除。如今看到的永定门城楼,是2004年后复建的。 



△ 朝阳门 赵树强提供(1956年)


△ 朝阳门 刘锦标摄(2011年)

朝阳门

这里曾经是漕粮出入的城门,1915年经过一次拆除,1956年被彻底拆除,从此成为历史的一个影子。


(此处横屏观看,效果更好~)


△ 东直门东立面 赵树强提供(1957年)


△ 东直门 刘锦标摄(2011年)

东直门

形制和朝阳门相似,它几经修葺改建,1965年城楼被拆除。如今,在原有位置上矗立的是中石油大楼。刘锦标说,北京好多城门楼都拆了,只能拍位置了,像东直门、朝阳门、德胜门、阜成门都是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看到这些老城楼了,但好在我们可以触摸那些老照片。”


     老一代摄影师千辛万苦得来的照片,几十年后才与后辈产生共振。1999年刘锦标为了做照片展,开始整理沉睡在柜子里的老照片,当他把师傅们的照片和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惊讶地发现,北京城的变迁史就这样被悄悄地记录了下来。他随即做出了决定,回到原点再拍,“这几十年北京变化太大了,没拆的地方得赶紧去拍。”

    “建筑师的寿命比建筑长。”刘锦标感叹,探访实地、搜集资料发现,有的房子盖了二三十年就拆了,他要回到原点拍摄,并不容易。

    真正回到原点拍摄是在2008年至2011年,刘锦标共拍了300组。少地方无法回到原点了,这也是刘锦标最遗憾之处。

城 · 思
我们失去了什么


△ 朝阳门内市场 赵树强提供(1961年)


△ 朝内菜市场 刘锦标摄(2011年)

朝内市场

    上世纪60年代的朝内市场外,地面似乎还是土路,自行车轮压过的痕迹清晰可见;如今朝内市场外已是柏油路,时代的变迁尽在其中。    



△ 西绒线胡同西口 赵树强提供(1977年)


△ 西绒线胡同西口 刘锦标摄(2011年)

西绒线胡同

    上世纪70年代的西绒线胡同西口有车,有人,一派宁静气氛,勾起了许多人的记忆。多年后,摄影师在同样的地点拍摄,呈现的是现代化十足的气氛了。



△ 南来顺饭馆  赵树强提供(1953年)


△ 新南来顺饭庄  刘锦标摄(2011年)

南来顺

    老南来顺“公私合营”的标志尽显历史感,老旧却也生活气息浓郁。新南来顺自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刘锦标和他的师傅们一辈子低调、勤勉,觉得自己干的是摄影这个行当,受苦受累是应该的。他们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照片会出书,更没想到这些照片会深深打动很多人。

   

 “我觉得很震撼,这些照片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从一个层面还原了真实的北京,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正阳书局创始人崔勇


“在我看来,这些照片并不是过去和现在的简单对比,不仅是现实版的北京式‘穿越’,还能从中找到北京文化的根脉所在。”

——《时间的痕迹》编辑徐家宁


“感动、感谢、感激。新旧照片体现出拍摄者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一种责任意识,他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北京的变迁。

北京城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这些照片因此有着特别珍贵的史料价值。”

——《城记》作者王军


更多报道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评论是一种分享

点赞是一种鼓励

转发是一种支持


本期作者:路艳霞

本期编辑:李夏至

订阅号:艺绽 · 微信号:bjvariety


至 臻 文  ·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