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生而真诚,求而朴实,一生只为一事而活

生而真诚,求而朴实,一生只为一事而活

  • 发布时间:2021-06-30 22:36:01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四个奠基的大师:梁思成,,刘敦祯,童寯(jun)


梁思成也算半个网红了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叫杨延宝,可以说半个南京城都是他建的。他一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建筑是为了什么。


 杨延宝 

        1921年,杨延宝自清华学校毕业赴美留学前夕,他怀着对母 校和师友无限眷恋的 深情,画出了一组“清华八景”的钢笔画,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惟妙惟肖、精 练严谨。后来这八幅画都成 为珍贵的艺术资料。 
   杨延宝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并在这些画上记上日期。这便是 他的画“日记”。 他的水彩画“日记”有二三百幅,速写“日记”则有 百余本。这些特殊的“日记本”既 是他生命中的见闻录,更是他在 艺术的道路上勤奋追求的光辉记录。 
  
杨延宝进行建筑设计的最大特点、最大长处是因地制宜。他 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强调符合国情,讲究实用、经 济与美观大方。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照

一个理想的建筑师,应是具有广泛常识的综合协调者。

  1951年,杨延宝主持设计了北京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和平 宾馆。按设计要求,这 是一座八层楼房的建筑,比当时最高的北京 饭店还高出一层。加之,这幢楼又是为了接 待即将召开的亚洲及 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代表,更显得责任重大。 
  宾馆的主楼到底搞成什么式样?不少人主张设计成飞檐翘角 的“大屋顶”,以显示 中国的民族传统。杨延宝差不多在20年前, 就主持修缮过北京城的古建筑,对这些独具 风格的“大屋顶”建筑 物,不仅熟悉,而巨具有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也深知,搞这种 
建 筑,投资太多。他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现在国 家还很穷,百 废待兴,要办的事情太多了。” 
  于是,杨延宝在北京闹市区的众多四合院居民住宅区中间,因 地制宜地设计出了宾 馆的方案。它以一座一字形平顶大楼为主 楼,外加若干幢排列整齐、别有风味的四合院 ;主楼底层设有过街 门洞。将前后院连结,汽车可由两边胡同交互进出。院内原有的各种古树,都一应保留,与新建的屋舍组成一组组别致的景观。在 主楼过街门洞前,就保留了一棵有五层楼高的古树。它的主干位 于门右,而伸出的枝叶却覆盖于门顶之上,大有张臂欢迎游客的黄山迎客松之风貌。这种精巧的布局,真可谓“巧夺天工”。

国立中央体育场


       1954年春的一天,他同梁思成、吴良铺、汪季崎等著名建筑专 家来到北京东安市 场的西餐厅。只见他坐下后,顾不得品尝满桌 的菜肴、点心,也顾不得与同行友人斟酒 共叙,而是首先掏出随身 携带的卷尺和小本本,认真地量记了餐桌与座椅之间的尺寸。 他觉得今天在这里入座后,桌、椅间的距离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于是 便细心地连记带 画录下了这些数据。 
   他信手画听的草图,竟能与用比例尺绘制的图稿相差无几,同行们都信服地称他为“神手”。   


   他用自己的一生回答自己的提问:建筑是为了什么?纵观他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建筑的内涵与功能性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份对建筑的情怀,奠定了杨先生在现代中国建筑设计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还建立了大半个中国的建筑系。

       杨先生那一代人所拥有的真实,豪爽,他们对待自己的学术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专注,没有所求,也无需求什么,他们都将名利看得很淡,只为这是自己的心之所爱,只为当我投入其中我感到无法比拟的快乐,也正因为此,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使他们使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生命的意义,也许本该是在于此,只是我们今天有多少人,早已为了欲望失去了自己的根,被灰尘蒙蔽了双眼,看不到那个真诚的朴实的自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