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300元的酒店价格“熟人”要400元,大数据原来也有猫腻

300元的酒店价格“熟人”要400元,大数据原来也有猫腻

  • 发布时间:2021-06-20 02:37:05



相同房间,自己预定价格400元,别人只需要300元。近日,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在微博里讲述称他经常预定的某酒店特定房间,价格一直维持在380-400元,而在淡季这个房间只需300元就能预定到,该网友质疑遭遇了大数据“杀熟”现象。


近年来,不少游客已经习惯用旅行网站和旅行APP预定酒店等旅行产品,有的平台依靠大数据,通过智能搜索提供出行方案,同时,消费者的个人消费行为、消费能力和个人偏好也被记录下来。因此,网络安全专家介绍,随着大数据画像的普及,大数据“杀熟”现象也日益普遍。



案例:400元预订的房间别人只需300


去年底,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发了一条长微博讲述了自己长期遭遇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该网友表示,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机会,他通过前台了解到,该酒店房间淡季的价格仅在300元上下。对于相同房间,他换用别人账号查询价格发现,只需300元,而他自己的账号则显示380元。


▲微博截图


现象:相同酒店不同价,“杀熟”涵盖部分电商领域


关于这种情况,记者发现“廖师傅廖师傅”的遭遇不是个别现象。


网友“奔跑的肖申克”公开表示,在美团平台预定平台上,和几位同事在比价过程中发现,平台使用率较高的那位同事的APP预定价格要稍高一些。另据网友“_管他沧桑变化”介绍,在某平台,连续预定某酒店房间时,随着使用预定频率的增加价格也会呈现小幅上涨情况


▲网络截图


记者综合网友观点时发现,大数据“杀熟”在部分知名旅行预订平台存在,甚至已经涉及到了整个电子商务领域。譬如,在出行领域,网友反映由于使用频率较高, “杀熟”情况较多,微博网友“擎宇深深”称,在使用某打车软件的时候,相同路线和时间,朋友都要比她多花7到8元的车费。


▲微博截图


大数据“杀熟”较著名的是亚马逊光碟价差事件,2000年,一名亚马逊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


对于上述情况,有网友甚至直言,这种互联网企业应用大数据“杀熟”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曾对媒体表示,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专家:别让大数据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帮凶


据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介绍,从技术角度讲,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的采集处理,针对每个用户的以往选择、使用偏好、个人信息等数据,做出相应的“用户画像”,以提升消费服务的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平台获取用户行为和偏好信息的渠道,就是通过cookie等技术手段,不断采集用户的大数据,然后通过特定算法达到商业目的。


用大数据给用户画像的技术初衷是给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大数据“杀熟”和这个初衷相悖。朱巍指出,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帮凶,实施价格歧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置于“信息孤岛”局面,表面看是用户自己选择想浏览的信息,实则是平台以算法推荐等方式决定用户能够看到的信息。一旦消费者被数据“孤立”,势必会落入商家与平台“勾结”的局面。缺乏全面知情权的消费者,最终也会丧失公平交易的权利。


攻略:如何避免大数据“杀熟”?


在大数据面前我们无疑成了“透明人”,那么该如何避免互联网大数据“杀熟”呢?



如果在电脑端:


搜完一次就清除一下浏览器的历史记录,能使查找的酒店、机票和旅游产品仍在原始价位上。


如果在手机端:


1、一旦发现APP存在价格不稳定现象,立即清理手机cookie,必要时卸载APP重装。

2、多下载几个相同类型软件比价。

3、线下咨询后再线上下单。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新京报

文、编辑 | 王庆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