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百姓生活故事:历史改革的印记——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的故事

百姓生活故事:历史改革的印记——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的故事

  • 发布时间:2020-11-04 19:50:15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作为全北京的第一家个体餐馆,刘桂仙的事业从来就没有走出过翠花胡同,30年后,人们依然可以在那条狭长而日渐衰旧的胡同里找到那家小小的、只放得下七八丈八仙桌的餐馆。”这是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对悦宾饭馆的描写。38年后的今天,我拜访了这家饭馆,它如同书里描写的那样,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只是当年开饭馆的刘桂仙奶奶已经离世,她的老伴儿郭培基爷爷向我讲述当年的故事。

    郭爷爷18岁时从河北农村到北京城打工。早年,郭培基爷爷和刘桂仙奶奶都在北京饭店当厨师,刘奶奶被选去在某位家里做饭,郭爷爷也曾调去给当炊事员。

    有一天,从英国出差回来,实在想念饭菜,顺口跟刘奶奶开了句玩笑:“要是小刘在英国开个餐馆就好了……就在北京开一个也很好。”关于悦宾饭店的由来,也不光是当时某位跟刘桂仙奶奶交流时的一句玩笑话,当时,郭家一家人生活不容易,他们的孩子们长大了需要就业,开饭馆也是一家人挣钱谋生的需要。

    郭爷爷回忆,当时家里写了一个想开饭馆的申请交给街道办事处,要开饭馆儿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媒体记者那,家里陆续开始有记者上门采访。不过记者上门为和爷爷套近乎,没有说明自己是记者,而说也想开饭馆,想和郭爷爷交流交流。郭爷爷说,当时开饭馆的关键难点在于没有粮和油能持续供应饭馆经营,当时粮油按计划供应,需要凭粮票购买。某天一早,爷爷在广播里听到了这段交流的内容,才发现原来上门的人是记者,交流的内容被报道在《北京日报》。

    我查询饭馆开业前后时间1980年9月、10月的《北京日报》,找到了有关悦宾饭馆的报道。1980年9月9日,《北京日报》以《母子饭店要求开业为何难?》为标题报道了郭家向有关部门申请开个饮食“连家铺”,时过半年还没有解决,因为当时的北京对食品行业还没放开个体经营。



   查阅那段时间的报纸,我发现不少文章和报道在密集关注个体经济,探讨个体经济的需求,优势,管理等等。很多人希望个体经济能够方便百姓生活,同时也希望个体经济能够解决更多人就业的问题等。

    也许是媒体的报道起到了推动作用,爷爷回忆说,不久,家里就迎来了重要的客人——北京市粮食局局长,这位局长向郭家送来了粮本。于是郭家决定把饭馆开起来。这一家人将单位分给郭爷爷的位于翠花胡同的房子作为悦宾饭馆的场地,买了几张桌子、凳子,做了改造。

    饭馆开张,很受瞩目,翠花胡同里挤满了人。人们推着自行车、抱着孩子,有来看热闹的,也有来消费的,,也有周围的居民等。郭爷爷还记得,当时有位香港朋友到悦宾吃饭,听闻郭爷爷曾是的“御厨”,还把消息传到了香港的报纸上。


   悦宾饭馆开张,主打菜品有鸭子、扒白菜、蒜泥肘子等。悦宾饭馆肘子的特色在于烹饪肘子时不放花椒等佐料,只放葱和姜,让肘子散发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当时,胡同里悄然出来的 “连家铺”、“夫妻店”以及不胫而走的某某小店一天能赚十元的消息亦然在社会上激起阵阵波澜。有人认为个体户赚的钱是不易之财;有人认为个体户带徒弟是阶级剥削;还有人认为让个体户尝到甜头,会造成谁有本事谁发财的局面,岂不要涣散国营和集体企业职工的军心。因此,郭家开饭店也曾经遭受过一些非议, ,孩子们的同学也不来郭家玩了。

    饭馆开业之后,一直紧张忙碌的经营着,悦宾饭馆的营业执照是在饭馆开了半年之后才拿到的,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但是爷爷还记得那张营业执照很简单,是在一张白纸手写开饭馆等几个字。

    回想起当年开饭馆的举动,郭爷爷说,虽然事是一家人做的,但哪一样都少不了国家的支持。当时卫生防疫站对饭馆有卫生要求,饭馆需要买冰箱储存菜,但买冰箱的钱不够,郭家从银行贷款400元。去买冰箱时,发现400元依然不够,冰箱标价1400元,而当卖冰箱的经理得知郭家买冰箱为开个体饭店时,将冰箱改为“残品”,400元卖给了郭家。郭爷爷还回忆到,当时爷爷所在的单位内燃机厂也给郭家提供了不少物资上的帮助等。

   悦宾饭馆从1980年开业到今年快38年的时间。饭馆还是当年的样子,菜品还是当年的主打菜。现在悦宾饭馆已经交由郭家后代管理,厨师是郭爷爷刘奶奶培养的一位徒弟,也跟随悦宾饭馆很多年了。郭家还开了一家分店叫悦仙饭馆。 虽然跟现在的很多餐厅想比,悦宾饭馆没有宽阔的场地、豪华的装修、奢华的食材,但作为改革开放影响下的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它的存在、它的故事都是历史走过的印记。


记者:李玲

编辑:门子玉&侯英林


小编拉你进主播评审团大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