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35年前那天从北京饭店走出来的外国记者,如今会不会后悔得砸相机?

35年前那天从北京饭店走出来的外国记者,如今会不会后悔得砸相机?

  • 发布时间:2020-11-24 02:24:04

个世纪前的1966 年,孙治业带着一支钻井队去闯海,大海似乎并不欢迎这些来自大庆的钻井人,一场海啸把曹妃甸孤岛湮没了,设备被冲走。钻井队员爬上了航标灯架躲过劫难。若干年后,渤海打造成“海一井”和“海四井”两处具有开采价值的生产平台,奠定了中国海洋石油的基石,经过寒冰加大风的考验,形成了最初的工业化形态。


时光流到1982 年2 月15 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东长安街挂牌成立。那一刻,远在南海的湛江码头上,一名调度正在指挥工人往三用工作船上装载水下防喷器,海上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即将抛锚就位;那一刻,耸立于东海的“渤海十号”钻头在地下高速旋转,冲向油层;那一刻,在渤海,“滨海601”油轮满载着“海四井”平台生产的原油驶向大连炼油厂……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礼炮齐鸣,氛围一如既往的平实,几位从马路对面北京饭店走出来的外国记者,只顾着拍摄长安街的滚滚自行车流,他们希望抓拍这庞大的自行车王国震撼人心的场面,好去全球知名的影赛博得大奖。遗憾的是,没人重视身后,这王府井街口儿童剧院旁不起眼的白色小楼换了牌子。那牌子白底黑字,尺寸巨大,制式达到了部委级别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东长安街31号挂牌成立。


新人才来了,带着知识向海洋走来。这些史称82 届的青年在几年后扛起了企业的大梁,搞优快钻井,创浮托法安装平台,加速了海上大庆建成;新理念来了,全面质量管理进入海油人的视野,工作效率大踏步提升;新技术来了,计算机取代了工程师手中古老的计算尺和算盘,结束了人力制图和解释勘探数据的落后状态;新潮流来了,桔红色的工作服取代了道道服,耐静压一吨半的钢骨劳保鞋取代了翻毛皮靴,安全帽淘汰了柳条帽;新思维也随之而来,健康安全环保成为海油人的全员意识,所到之处海碧天蓝,扶贫助学,把温暖送到雪域高原和深山村寨。体制改革在海油展开,海上钻井三班倒改为了两班制,精减机构使队伍更为精干,一线员工的待遇由每人一天一元的伙食费增加了三倍,这待遇高过了当时的飞行员。所有人过生日会得到大蛋糕,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海休也由原来每月十天改为干二十天休息二十天。这一系列变革,激发了全海油一线员工的热情,使得对外合作顺利展开。英、法、美、日的合作者纷至沓来。中国海油走在了对外合作的最前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大的事也是人干出来的,人最具有决定性。追溯来路,石油工业总是以钻井人为开路先锋,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海油钻井人的努力,成全了中国海油的大踏步跨越。


但是海油的钻井人,他们的心情,我们怎么去体会呢?


“莺二井”钻井作业现场。


1981 年,时任钻井公司经理的孙治业顺应潮流承担起第一口对外合作井的重任,合作对象是法国的阿埃夫·阿奎坦石油公司。装备选定最新进口的“渤海十号”自升式移动钻井平台,平台经理由张强担任,船员从各钻井队选拔。精兵强将出手不凡,合作十分成功。


可惜的是,我们工艺上有所欠缺,对国际上刚刚兴起的短起下钻不了解。这是一种在正常钻井过程中突然停钻向上提出钻杆,当井下钻杆提到一半后又开始下钻的作业方法。这让钻台上的操作工十分不解。工人们隐忍着,可是,这活太重了,把几千米的钻具从井口里一点点地提出来拆成五柱杵在井架上,弯腰提拉数十斤重的卡瓦,一刻不停做好几个小时。提到一半,指令又来了:下钻!没办法,干吧。又咬牙坚持着把还冒着热气的钻杆一柱一柱接上下到井里,打大钳提卡瓦直到把钻头送到井底。


一天两天还好,连续几天下来工人们不干了,都觉得法国人在欺负人,几乎在站台上和法方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此事一直反映到上级,法方负责人卡荷找到张强首先道歉,说自己主观了,以为都是搞钻井的,中方人员了解短起下钻工艺对深井钻进的保护作用, 所以没有多做解释,造成了误会。他请求召开全体钻工大会,当面向大家道歉、解释。会上卡荷先生什么也不说, 先放了个录像, 当画面一打开,字幕显示:泥浆是钻井的血液,为了保证泥浆应有的性能,中国石油工人冒着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用身体搅拌泥浆。画面是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池的场面。影片讲述了短起下钻的原理:在钻进过程中泥浆裹挟着岩屑上返到井口,部分大比重的岩屑滞留在井筒与钻具的环形空间不能上返, 积存过多会造成卡钻事故,轻则停工解卡耽误工期,重则卡死钻具毁掉井。短程起钻是为了让滞留在井中的悬浮固相物沉淀到井底……


1983 年10 月9 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员工合影留念。


看过录像, 忿忿不平的钻工们惭愧了,人家用中国的铁人精神讲道理,我们却用狭隘之心看待事物,差点动手的人掉了眼泪。


此事震撼了钻井处上上下下,最为震撼的是处长孙治业。这位从玉门到大庆然后走向海洋的老钻井人沉默了,深埋在内心中,凭着刹把能感应地下三千米钻头情况的自信动摇了。于是,他果断出手,派人找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石油工程教材,紧急翻译刊印,以最快的速度下发到各钻井队,强制学习。许多年后,当年在海上一起工作的老伙计们还会兴奋地谈起那套教材,毕竟那次学习提升了专业能力,使大家在职业生涯中生出一双有力的翅膀。这件事发生在1980 年至1982 年间。


还要谈谈我们海油的优快钻井。


早期的自升式移动钻井平台在一个就位点最大的钻井井数为9 口井,随着油田建设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这种能力愈发不够。钻井人异想天开,对自升式移动钻井平台加装悬臂梁, 拓展延伸了井架行距,具备了在一个就位点可以打36 口井的能力。悬臂梁是勇士的手臂,顶部驱动器则是勇士手中的剑。之前打井时靠井口转盘驱动,打一个单根钻杆十多米,打完再接上一个单根,耗时费力,一旦遇卡不能反转解卡,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制约,想快也快不起来。装备顶驱之后,效果完全不同了。顶驱相当于一台电钻,可以把三根钻杆接起来干,遇阻遇卡能倒转解除,井下故障率低,钻井时效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多倍。而这把剑的剑首则是人造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 简称PDC 钻头。此前,用普通钻头打井,一个钻头在硬地层工作很快就会磨坏,提出井口更换一次,用时六七个小时。使用PDC 钻头可以打一口井不换钻头,节省了提下钻更换钻头的工时。事实上,中国海油在钻井中第一次使用PDC 钻头后, 有些人曾向那枚提出井口后摆在甲板上的钻头重重磕了响头,它太给力了, 减少了工人们大量的辛苦劳动,使他们获得解放般的喜悦,这种情愫只有在海上拼博过的人们才有体会。


平台员工在进行下钻作业。


悬臂梁、顶驱、PDC 钻头,再加上经年积累的经验和敢为人先的石油精神,钻井人完成了优快钻井,当平均2.5 天钻完一口井,半年完成一个整装油田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一些资深的石油专家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人怀疑这是造假。当我们把这些专家请到现场,满心疑虑的专家们诚服了。都是行家,一看整个管理程序和设备配置,他们相信奇迹是真的!


中国海洋石油是一个始终“挽起袖子大干”的企业,钻井人喊出了“让我们做得更好”这个口号,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这字迹仍留在老钻井公司的墙上,似向路人讲述曾经的过往,展示着一种诚挚热切的心愿:企业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员工的品质,员工的真诚和努力成就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难忘的1982 年,中国海油历时35 年一路向前、春光无限。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一个多世纪才达成的成就,究竟靠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他:靠的是石油精神。石油精神是石油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 必将传承发扬,永不懈怠。


文字 / 孟曙光

图片 / 郭德才提供

编辑 / 贾红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