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动态 > 不知道他,不能叫吃货

不知道他,不能叫吃货

  • 发布时间:2022-07-05 19:17:14

点击上方蓝字“老周说吃”加关注,即可免费订阅!



 

吃饭的最高水平,是吃国宴。

国宴一般人吃不到,但国宴菜只要找他就能吃到。

他来郑州之前,没几个人知道国宴菜,也没有人知道他。

 

十几年后,他让成千上万人吃到了国宴菜,许多人因此而记住了他——李志顺,中国烹饪大师、郑州国宴菜创始人。

 

01来自厨师之乡


 

南朝哲人范缜说:“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人生有不同起点,来自偶然的命运机缘。

 


1964年,李志顺出生在长垣县普通农家。这一年是农历龙年,父母望着襁褓中的娇儿,心里想,这个属龙的孩子兴许会有点大出息。

 

长垣自古以来名厨大师辈出,是闻名全国的“厨师之乡”。什么地长什么庄稼,让一个未来的烹饪大师出生在“厨师之乡”,这是上苍特殊的眷顾。

 

1980年初,李志顺开始学厨。厨师这个行业用行话讲叫“勤行”,必须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嘴、勤跑腿,身沉人懒可不行。李志顺从择菜、洗菜开始,和煤打杂,杀鸡刮鱼,眼明手快,动作麻利,从不嫌脏怕累。他尊重师傅,虚心求教,勤练苦练,很快就成为一个能独立操作的小老师儿。

 

李志顺年轻的心里萌发着振奋,也盛满了惆怅。是啊,从前勤行社会地位低、文化水平低,厨师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掂勺子的劳力加苦力。他越来越发现,光玩转菜刀和炒勺远远不够,文化上不去就没法睁眼看世界,只能趴在厨房做苦力。

 

刚当学徒时,有一次向同事借钱,他连借条都不会写,只得请别人代写。这件事像根刺,深深扎进李志顺的心里——文化知识对厨师太重要了。

 

1983年,,单位对面就是图书馆,一下班他就直奔那里。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中他感受着孤独和寂寞,也感受着人生的快意与收获。一年后,他就被提为厨师班长。虽然那时还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但不断增长的知识点燃了他投身美食事业的激情。不久,李志顺就考取了国家二级烹调师。

 

02国宾馆十年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大致可分为宴会菜、市肆菜、民间菜三大体系。宴会菜居庙堂之高,是饮食文化的精英代表。宴会菜又分普通宴会菜和国宴菜,其中登峰造极的是国宴菜。

 

国宴菜选料严谨,用料考究,配伍得当,调理精细,造型优雅,定名规范,注重养生,浓缩了饮食文化精髓,因而在食坛上倍享殊荣。掌握国宴菜的制作技术,就等于登上了烹饪行业的珠穆朗玛峰,这对厨师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

 

1988年底,李志顺被派往北京工作。,。

 

侯大师是长垣张寨人,和李志顺是同乡。1980年代初,侯大师主厨国宾馆以来,结合改革开放时代需要,认真分析国宾的饮食特点,大胆收集融合各国菜品特色,带领同事精心研究创制了“三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

 

国宴菜不仅保持了中国菜“色、香、味、形、器”俱佳的优良传统,而且不失“养、益、助、充”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膳食平衡原则,凸显出肴馔“清鲜淡雅、醇和隽永、秀美端庄”的崭新风格,成为当代烹饪的楷模。,是享誉中外的厨界泰斗。

 

侯瑞轩大师绚丽多彩的烹饪生涯,高超的厨艺魅力和高尚的厨德深深地影响着李志顺。,不论何时见到侯大师,他都穿着白色的厨师服,永远保持着在一线的状态,他常对李志顺说:“做厨师永远离不开刀和勺,那是根本。”

侯大师手把手地教授李志顺学菜,指引他仔细观察揣摩每一个细节。“佛跳墙”本是道福建菜,但那股羊肉膻香不适应外宾的口味,于是侯大师改用北方的方法做,加干贝、鲍鱼等名贵原料入汤,改造后的“佛跳墙”有着浓浓的花雕香味,成为国宴菜的招牌菜。

 

做这道菜时,有一个关键是隔水炖料酒,可炖酒的火候李志顺总是把握不好,总以为会有什么诀窍。侯大师说,做厨师没有什么诀窍可言,一要打好基础,二要处处留心,除此无他。

 

再炖料酒时,李志顺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酒的变化,反复试验、总结,终于明白炖得最好的时候不过那两秒,错过就完全不是一个味儿了。可这两秒在酒上是有表现的,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并掌握。


一个厨师没有扎实的功底,是不能成就什么新高度的。师从侯瑞轩大师后,李志顺更深刻明白了这个道理。侯大师对国宴菜的创新改造,建立在深谙传统美食精粹的基础之上,就像他了解豫菜的汤之醇厚,根据“大味必淡”的原理来改造“佛跳墙”才使之成为国宴招牌菜一样,只有掌握了烹饪艺术的精华,才能取长补短,合理配制,创造出奇味大菜。

 

03把国宴菜带回家



从1991年开始师从侯瑞轩大师,李志顺在国宾馆10年间,学厨增长了技艺,,出门授艺开阔了视野。但更令他感动的,是侯瑞轩大师对桑梓故土的赤子情怀。


侯大师常常想念家乡,他说长垣是厨师之乡,出来那么多厨师在全国各地制作美味佳肴,可老家豫菜的沉寂却让人担忧。把国宴请出红墙,带回老家,成为侯大师、李志顺师徒共同的心愿。

2001年3月12日,这天恰逢植树节,李志顺起个大早,种下一颗幼苗,并许下一个传承国宴菜文化的愿望。这一天,他的第一家国宴菜品牌——颐志堂国宴酒店在郑州正式开业,白发苍苍的侯瑞轩大师亲自坐店任技术指导,原北京饭店厨师长田正斌为主厨,、周欣负责前厅接待。

 


八十高龄的侯瑞轩大师和李志顺一起忙前忙后,不知疲倦。侯大师反对一切化学合成的调味品,他说无论原料还是调料,都要选用自然之物,物正,味儿才纯。汤是调味的根本,好菜全靠汤提味儿,而豫菜更讲究用汤。解放前他在开封“又一新”饭庄事厨,每天汤用完就挂牌歇业。

 

在侯大师的指导下,每天清晨颐志堂酒店开门前,那一大桶浓香四溢的调味汤就已经熬制好,一天的菜肴全靠它来提鲜提味儿。每次到店,侯大师都先到厨房去看汤。

 

中原人民足不出户,就可品尝到正宗的国宴菜。开业伊始,各界名流知味停车,纷至沓来——著名导演冯小宁、小说家李佩甫、,香港艺人杨恭如……

 


颐志堂的开业,李志顺由厨师转变成了老板,越发感到知识的重要。他更爱看书了,去过李志顺办公室的人,都对屋内满架图书印象深刻。书柜里数目繁多的书,每本书的书脊上都贴着标签,类别、编号一目了然,像一个颇具规模的烹饪专业图书馆。
 

为打响国宴菜品牌,李志顺结合市场口味和绿色饮食时尚,在出品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国宴菜制作精细考究,特别是在选料上严格按照“真、野、名、特、鲜、精、养”原则:

 

真——赝品与人工仿制品一概不用;野——精选天然野生品种;名——选用名牌佳品;特——尽力罗致各地特产;鲜——用料以鲜、活为首选,稍显陈变,决不入厨;精——所有原料均经精心筛选,用其最精美部分;养——讲究选用具有营养健身功效的原料。

 


在当前鸡精、汤皇等各种化学调味品泛滥之时,李志顺坚持按照传统的制汤方法,每天煮汤,吊汤,以汤提鲜,无汤即关门打烊。所有干货原料都按照传统方法自己发制,自然涨发回鲜,让食客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健康营养同步。,实行分餐制中餐西吃,既卫生又便于客人席间交流。

 

真材实料、精工细作、品位高雅、物美价适的国宴菜,打破了郑州高端餐饮被燕翅鲍一统天下的格局。国宴菜的成功推出,在郑州餐饮市场刮起争尝国宴大味的食尚风潮,各地食客不计车马之累,专门来郑品尝。

 

酸不见醋、辣不见椒的天下第一汤——酸辣清汤乌鱼蛋,醇厚浓香诱惑能摧毁人信仰的国宴佛跳墙,外金黄脆内雪白嫩、美似唐僧肉的芥辣焗黄金肉,荟萃川豫精华、鲜掉人下巴的宫保虾仁焙面,都是一辈子不可不吃的顶级美味!吃了这顿饭,不知今夕是何年!

 


李志顺必须做好这一切。2002年11月14日,当他从侯瑞轩大师手中接过关门弟子证书时,就已将责任扛在肩上。侯大师的徒弟遍布全球,可李志顺是他唯一真正举行仪式收的弟子。大师给了李志顺莫大的荣誉,同时也给了李志顺一生都卸不掉的责任。

 

侯大师是当代中国烹饪的一面旗帜,他的技艺登峰造极。作为大师的关门弟子,李志顺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马虎,因为师傅说过:“要做好厨师,就得拿菜当命做。”这句话就像鞭子,抽着李志顺埋头苦干。

 

2005年11月14日,李志顺制作的“天赋一品香”、“法式焗蜗牛”、“状元辽参”等被评为“河南名菜”。

2006年10月,李志顺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

2013年,国宴菜的升级品牌“二合馆”开业,很快发展为四家店……

 

德国诗人席勒在《播种者》中,曾经这样深情地歌唱:


“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大地,等待着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播下智慧的种子,让它悄悄地开花。”

 

李志顺播下的国宴菜种子,成长为中原美食的一枝奇葩。

 



 

 作者简介:老周,生于河南邓州,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居郑州。办过美食杂志,经营过十余年高端餐饮,资深吃货,资深美食评论人,已在纸媒发表美食文章两百多万字。人活着,无非是遇到些有趣的人,经历些有趣的事,再明白些道理。老周陪你聊聊那些有趣的吃——写给所有崇尚文明、向往真知,对人生有所追问的人。人生路漫漫,风景无限好。朋友,慢慢走,欣赏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