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动态 > 胡同里的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

胡同里的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

  •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9:33


哈哈

第2个個故事

The second story

1


胡同里的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

在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有一家饭馆,门脸儿不大、装潢稍显老旧,可来历不简单。38年来,它承载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记,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个体户实现理想的动人故事。它就是北京市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

01

▲翠花胡同口的指路牌告诉人们,这家小饭馆是多么有名

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南部,中国美术馆南侧,东起王府井大街,西至东皇城根大街,有一条翠花胡同。 翠花胡同这名儿和歌曲里唱的《翠花上酸菜》没什么关系,而是因过去有给王府种花的花房而得此名。 明朝时翠花胡同属保大坊,清代属镶白旗,现在人们再说起这条狭长的胡同,还有38年前北京的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有联系:

开饭馆三十几年了,

悦宾这个房子50平米吧,

现在还是那个格局。

当初全国还没有一个做买卖,

唯独悦宾做买卖了!

可以讲是满城风雨……


02


▲胡同里的悦宾饭馆门脸不大

说话的这位老人叫郭培基,18岁从河北农村到北京城打工,早年和老伴刘桂仙奶奶在北京饭店当厨师,家里有五个孩子,生活很不容易。,郭爷爷回忆说,,实在是想念中国饭菜,对刘奶奶说:

小刘在英国开个中国餐馆就好了,

那个就说还用在英国,

就在北京开一个也很好,

那个时候哪有开饭馆的,

谁要一说我想开饭馆,

都得受批判!

▲那时的刘桂仙奶奶

敢想敢干的刘桂仙奶奶决定一试,她让儿子写了份申请书,交给街道办事处。要开饭馆的消息不胫而走,记者们开始陆续上门。

▲《北京日报》的报道

某天一早,郭爷爷在广播里听到了北京日报的报道,说郭家想开饭馆,缺粮票买粮和油。郭爷爷回忆,不久家里就迎来了重要的客人。

一个礼拜天,

我都在家休息呢,

北京市粮食局局长给我两本粮票:

你随便买。

我一看给粮食了,

这是真家伙呀,

就这么样决定干。

03


▲朴素的桌椅,几乎没什么装修

一家人将单位分给郭爷爷位于翠花胡同的房子做了改造:

买几张桌子,十几个凳子,

修了门脸,

盖厨房,

垒上炉灶,

这样餐厅就装饰起来了。


▲招牌菜“蒜泥肘子”

1980年9月30号,悦宾饭馆在翠花胡同开张了。鸭子、扒白菜、蒜泥肘子是主打菜品,郭爷爷回忆:

晚上我下班,

我一进这胡同,

满是这人呐,

骑自行车是骑不动了。 

▲当时,来吃饭的人在胡同里排起长队

当时,胡同里人们推着自行车、抱着孩子,有来看热闹的,有来消费的。郭家也受到过非议:

我上班,头里走着,

后边有3个人就在念叨:

 

当然,饭馆能开张,郭爷爷也觉得在当时出奇地受到支持。比如,开饭馆要买冰箱储存菜,郭家买冰箱的钱不够,,从银行贷款500块钱,买了台处理的冰箱。随着悦宾饭馆开业,个体饭馆在北京逐渐发展起来,郭爷爷说:

第二年北京城里就有四家,

第三年都有上千家,

这个体户私人买卖就开起来了。

04


▲两位老人

如今,悦宾饭馆依旧在翠花胡同经营着,生意红火。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拆违整治改造,让翠花胡同愈发素净整洁。那泛黄的门脸,老旧结实的八仙桌,还有80年代的装潢,依旧在诉说着改革开放背景下个体户实现理想的动人故事:

这个饭馆养活了我一家子老老小小,

上班的时候,

我五口人工资才四十几块钱,

后来一开饭馆都赚钱,

一家子都挺高兴,

有钱了。

05

胡同里的个体经济对整个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汪丽娜认为:

开放了私人和个体经营之后,小的个体门店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了,第一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另外也解决了城市副食供应不足的一些问题。他们最开始都是在小胡同里、小门脸里,逐渐地经济发展了,放开经营了,有了资本积累之后,他们就慢慢开始做大了,这是一个整个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

采写记者:李玲

微信编辑:陆健

听北京新闻广播,知北京大事小情
听广播:AM828  FM100.6
看微博:北京新闻广播      
读微信:北京新闻广播  
微信号:newsradio8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