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动态 > 华夏龙脉(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您共同缅怀“2018,不会再回来的国之栋梁!

华夏龙脉(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您共同缅怀“2018,不会再回来的国之栋梁!

  • 发布时间:2021-05-28 18:14:53

不管在哪一份总结名单里

对那群离开的人都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

 ∇

黄大年、李佩、周有光、任新民、屠善澄、吴文俊

刘宝琛、陈学俊、申泮文、张忠培、柯俊、朱英国

南仁东、朱显谟、吕必松、高伯龙、余光中、童志鹏


他们悄悄地离开

没有打扰公众半分

太多的人对他们一无所知

然而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

也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存在

华夏龍脉(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您共同缅怀”2018年不该被遗忘的国之栋梁


01
黄大年

2017年1月8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

实现了从无到有

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

至少缩短了20年

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有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他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


02
李佩

2017年1月12日逝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没有人数得清,

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


03
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逝世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他用112年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


04
任新民

2017年2月12日逝世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

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任新民


  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越的职业,碾转回到国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从零开始,他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

一生倾其所有,只做了航天一件事。


05
屠善澄

2017年5月6日逝世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

首席科学家

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屠善澄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起先国内模拟计算机要靠苏联供货,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再接下来,,并且再次取得成功。


  屠善澄参与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他还长期担任兼职教授,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世间少一院士,天上多一文曲。


06
吴文俊

2017年5月7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

被国际数学界称为

“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

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他曾与华罗庚、;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吴文俊总是一笑而过,在他看来,还有更多需要他去学习的东西。,那时81岁的吴文俊仍是班上的常客,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新的观念看法。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希望如吴老所愿:

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07
刘宝琛

2017年6月21日逝世


他是岩土工程专家

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

开拓者

回采了原来大量划为永久损失的国家资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


  担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及岩层结构,即使知道前路危险,依然不曾有丝毫退却。


  有人把从事采矿工作、岩土工程的人称为“煤黑子”“土疙瘩”,而刘宝琛却认为,只要能为祖国作贡献,自己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08
陈学俊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

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陈学俊


  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大陆。,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他说:“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是很值钱,在这个国际饭店后面,那留到现在那很值钱,我不觉得可惜,我支援西北了。”


  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


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


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岁身。


09
申泮文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我国第一个没有出国留学、

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

更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

奠定了基础


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


,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后又重新回到大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


  “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他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即使重病在床上不能行走,他还让人把电脑搬到身边,在病房里继续工作,病房里的写字台上总是堆着厚厚的资料。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两袖清风,教书育人无怨无悔,激荡时代潮流;

一身正气,书写丹青精彩人生,传播松柏精魂。


10
南仁东

2017年9月15日逝世


他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的科学技术工作

他和团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

看得最远的国家




  1984年,南仁东就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就在声名赫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放弃比国内高300多倍的薪水,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讨论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于是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他坚持奋斗了22年,从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这其中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即使后来身患癌症,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开了人间。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


11
朱显谟

2017年10月11日逝世


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

开创者和奠基者

毕生致力于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

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

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

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显谟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迁往西北农村,在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吃水还要到共用自来水龙头接的小平房里,朱显谟待了50多年,毫无怨言,为治理黄河贡献了一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党和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


他用58年助黄河水变清,但离开却无人所知。

何其悲哀。


12
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逝世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作家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


愿天堂没有乡愁,老先生一路走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一帮人在拼命

英雄已落幕

却不该被遗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

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


2017年他们走了

2018年他们也不会再回来了

想起一句话

“记得我的好,或者,记住我就好”

我们在一起,心技一如成;

缘起今生路,携手同心行;

缘来一切自然成,将来一切更美好;

道本有话要说,一切正在精彩呈现;

龍行天下,把脉華夏;

鳯舞九州,花开天下;

正心爱人,会友天下!


关注企业二维码获取更多详情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东铁营西北角中北投资商务楼一层底商

电话:400-604-05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