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动态 > 寿县10位好人来了...请看他/她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寿县10位好人来了...请看他/她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 发布时间:2021-07-18 01:27:32

 



 寿县寿春镇有这么一位共产党员,他叫吕仰正,今年81岁。1992年以前,曾任县委党校副校长,在职期间,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退下来之后,一直在党的事业上发挥着余热。

  2005年6月,由于双牌坊小区组织不健全,有党员无组织等问题日益突出,经寿春镇党委和新民社区党总支研究,在该小区成立双牌坊小区党支部。由于吕老担任党校领导职务多年,对党建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由党员推荐,镇党委和新民社区党总支考察,一致同意选举吕仰正同志为支部书记,老人欣然接受。支部没有活动场所,吕老就将自家仅20余平方米的客厅作为支部会议室,占地10余平方米的厨房成了党员的棋牌娱乐室。学习资料紧缺,他组织支委成员自己掏腰包订阅《江淮》、《黄山松》等报刊杂志。

  “活到老,学到老”是吕老始终追求的目标。他坚持把党员学习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在学习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学习方式上,以自学为主,要求党员们理论结合实际,相互交流讨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做学习笔记;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两个月开展一次支部学习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大会。吕仰正书记每天坚持看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关于对党的新思想新政策解读和分析,几年来学习笔记已有47000多字,撰写学习心得体会30多篇。他在支部会议上与其他老党员共同交流,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少数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他会组织支委成员担任辅导员,登门送学,以此保证支部每位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老人抓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时机,在支部会议上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公开承诺,引导广大党员争作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社区稳定维护员。为增强党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支部结合工作和学习实际,定期编辑《夕阳红专刊》,印发给每位党员。

  自支部成立以来,共编印26期,丰富了支部党员们的组织生活。在吕老尽职尽业精神的感召下,2006年,党校81岁退体职工徐德来,递交了入党申请,2007年获得批准;刘志传是20世纪50年代的老战士,在吕老影响下,2008年写了入党申请,今年“七一”之前被批准为预备党员

  当看到不少孩子迷恋上网时,吕老心急如焚,他主动召集了一批老党员,组成了网吧义务监督员,每天巡视在城区的各家网吧,遇有未成年学生在上网,便不厌其烦地上前劝说,如有认识的还告知其家长。同时,为了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迷恋网络的后果,他还写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专题文章,散发给小区内的在校学生。为了能使监督更有力度,他还给政府递交了一份“倡议书”,对政府如何管理好网吧献计献策。

  吕老热心为群众做好事,带领老党员们发挥余热。吕老居住在大卫巷东侧的一栋楼,原居住着党校拆迁返还的职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们迁出迁入频繁,人员结构较复杂,再加上没有物业管理,居民之间纠纷多了,环境恶化了。这时的吕老总是主动出面,对邻里的争吵,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会化干戈为玉帛;下水道不通了,他组织居民筹资6000元,清淤、排污、维修;对小区里乱倒乱扔的居民,他会耐心地教育;对影响环境的垃圾,他会亲自清扫。居民们无不被他的公德心和正义感所折服,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为“楼长”。吕仰正还组织老党员们结对帮扶贫困户,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凭着自己熟人多,路子广,吕老在做通下岗职工孙乃江的思想工作以后,为其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且出资让其妻到菜市贩卖蔬菜。现在孙乃江一家不仅衣食无忧,还供养着女儿读完了大学。

  支部成立以来,在吕仰正的带领下,老党员们共结对帮扶了53户贫困家庭,其中49户已基本脱贫。在今年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居民们联名赠送党支部一面锦旗:“无私奉献乐悠悠,琐事朝朝自带头。夕照青山松不老,晚霞辉映社区楼”。


癌症,是摧毁人心的恶魔,但是当它两次降临淮南市寿县寿春法庭副庭长李璐身上时,“微笑”与“群众利益”是反击它的利剑,让它四散消弭。在扎根基层一线26年的时间里,李璐用累计办案2000余件的数量,年均调解率70%以上的质量,无一错案、,用信念和担当架起一座法律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人们亲切地称呼她——“微笑法官”。

两次患癌带病工作的“微笑法官”

“如果说法律是一座天平,天平的一头放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那另一头必然放着法官的良心,只有多一些良心,才称得起群众的利益。”

基层法庭人少事多,但是群众利益经不起等待,加班加点便成了李璐的工作常态。由于长期劳累,李璐身患多种疾病,她怕耽误工作而一拖再拖,仅仅随意买一些药物简单止痛,直到2012年12月,病情加重不允许再拖延的情况下,她才到合肥的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查出患结肠癌。接诊的医生埋怨她为工作不要命了,为她做了肠道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李璐第一次从死亡边缘走了回来。医生叮嘱她术后一定要好好休息,但是一想到办案群众企盼、焦急的眼神,李璐就躺不住了。休养了没多久,她又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和大家一对一分案件、办案件,像一个健康人一样,半年办理案件50多件。

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加之休息不好,2013年8月,李璐又被查出患淋巴癌,不得不远到北京进行化疗、放疗。长期化疗使得李璐的头发几乎掉光,但为了不耽误工作,身体稍好点后,她又坚持戴着假发回单位上班,和同事们一起送达、开庭,接待当事人,用微笑面对每一位群众。不知情的群众被这位法官的微笑感染,亲切地称呼她为“微笑法官”。

二十六年扎根基层的“无私法官”

忙碌,是法官的真实留影;操劳,是女性对家庭的无言奉献。李璐,这位普通的基层女法官,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责任。作为审判员,她个人要承办大量案件,要对自己审判的案件质量负责;作为副庭长,其他审判员承办的案件她要担任审判长,为同事们承办的案件把关;作为妻子与母亲,她要为家庭与孩子操劳;作为女儿与儿媳,她要对父母、公婆尽孝。她的婆家和娘家都住在偏僻农村,母亲、公婆均已耄耋之龄,母亲瘫痪在床体弱多病,均需要照顾。但她为了工作从未因此请过一天假,从未因此耽误一丝一毫的工作。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满怀深情。”为了方便群众,李璐经常深入乡村,走街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办案,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扎根基层的26年里,李璐办案累计逾2000件,年均调解率在70%以上,无一错案、。不管是婚姻家庭、相邻权,还是老人赡养、简单债务,抑或是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等纠纷,无论是什么案件,只要群众找到李璐,她都尽自己所能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说理明晰、裁判公正。

深受爱戴屡获赞誉的“优秀法官”

李璐在长期工作当中摸索出了“四个好”,即自己份内的工作主动干好、上级安排的工作必须做好、领导交办的事情想法办好、同事求助的事情尽力办好。26年间,她用平心戒燥、与人为善、踏实工作的态度,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李璐对谁都是笑嘻嘻的,要不是别人告诉我,我根本不敢相信她两次身患癌症,她的乐观精神感染了我,我要以她为榜样!”

26年里,李璐发扬着“螺丝钉”精神,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再到法庭副庭长,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我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平凡的话语浓缩的法官李璐对法律事业最朴素的热爱。


2013年4月10日,上海市发生一起举市震惊的抢劫银行案,在上海打工的安徽寿县籍男子朱苹,在参与追逃过程中,从其腰间抽下皮带与其搏斗,最终逼迫持刀劫匪弃款而逃,这一经过恰被视频监控定格下来,其事迹经央视播报后一夜走红,被称为“皮带哥”。

4月10日上午,抢劫犯万某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张江支行营业厅。和其他客户一样,他在自助服务终端上取了排队小票后,一直在营业厅里闲晃。直到11时许,他突然拔刀飞速冲到营业厅左侧转角处的5号窗口,将刀架在了坐在柜台前办理业务的一位女士脖子上。随后朝柜台内递入一个黄色袋子,勒令银行柜员在30秒内将柜面现金放入袋子里,否则就要伤及被挟持的女客户。

万某话一说完,就开始一秒一秒地倒计时,为防止万某伤及无辜,银行柜员只好将柜台上的10万元现金装入万某的黄色袋子,但同时暗示隔壁柜台工作人员报了警。

得手后,万某放开了被挟持的女客户,在银行的警报声中,他沿张江路仓皇逃跑,整个过程持续了约5分钟左右。

万某逃跑到大街上后,数名银行工作人员和保安尾随追了上来,并大声喊“有人抢银行”、“捉贼”!此时,朱苹正好驾车路过此地,见此情景,他立即将车停了下来,刚下车便与万某狭路相逢。朱苹毫不犹豫挡住其逃路,劫匪稍一迟钝,迅速从口袋掏出一把尖刀,朱苹随手解下腰间的皮带,使劲朝劫匪拿刀的手抽去,一下,二下……,劫匪被抽倒在地,就是这一倒,使得大家追上万某,并迅速将他围堵起来。

见自己不是朱苹的对手,加上围堵的群众不断增多,万某便顺手将钱袋丢进了旁边一辆正在行驶的轿车内,大伙将轿车堵住,追回了被劫的现金,而劫匪万某则乘乱拦下一辆出租车仓皇逃离现场,但在经过13个小时后便被上海警方抓获。

据了解,朱苹,男,1975年12月出生,家在安徽省寿县一个偏远的乡村,父母及兄弟均以务农为生,家中经济比较困难。朱苹自2005年到上海打工以来,一家三口至今仍租住在一间废旧车库改装的小平房里,他每个月挣的钱也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2013年春节过后,为节省开支,他让爱人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安徽寿县一所乡村中学上了初中。

当被问到“和劫匪搏斗,你害怕过吗”? 朱苹说:看到他手上有刀,我确实心里有点发毛,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冲了上去。

朱苹告诉我们说,,没想到他抢了银行10万元!现在想想也有点后怕。“不过15元的皮带追回10万元,值了!”。朱苹最后幽默地说。



一场意外,丈夫瘫痪在床,30余年漫长岁月,妻子寸步不离。面对丈夫瘫痪、公婆年迈,孩子幼小的人生困境,一位善良妇女坚强面对,在1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痴情守护着瘫痪丈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她,就是寿县交通运输局航运公司下属石料厂职工朱长平。   1979年 ,对25岁的朱长平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当时她正在航运公司下属的石料厂打石头。突然听人说同在石料厂干活的丈夫李多华,被一块松动的石头砸下山,已没了知觉。她扔下手中的铁锤,才发现两腿已发软。带着丈夫由县医院转至淮南第一人民医院、再转至上海医院,可由于丈夫脊椎受伤严重,最终导致高位截瘫。当时,男孩4岁,女儿才不满百日,朱长平感到天塌下来了。   李多华因为卧床太久,患上大面积褥疮,腰和殿部都腐烂流脓,还散发出一股股异味。朱长平从诊所买来纱布和褥疮膏,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棉花将他腰部和殿部的的脓血擦掉,再涂上褥疮膏。为了防止卧床太久手脚麻木,朱长平坚持每天用她粗糙的手对丈夫的手脚进行按摩。因坐不起来,每次为丈夫擦身子时,都要抱起他,双腿跪在床上,一手抱着他,一手给他擦身子,一擦就是半个小时。尤其是夏天时,她每次都累得大汗淋漓。因脊椎受伤严重,李多华手脚无力,无法拿筷子吃饭,每次朱长平喂饭,特别是冬天,喂过丈夫吃饭,朱多平的饭已冰凉,她总是把饭菜热热、匆匆吃下去。由于丈夫大小便无法自理,朱长平每天总结是准备一叠厚厚的棉垫放在床上备用,冬天,特别遇到连阴天,棉垫潮了后,一时晒不干,朱长平就把棉垫拿到沟里洗好后,每天晚上放在炉子上面烤,如此反复,她手上开的口子一道道,一条条。身上的关节炎以至于躺在床上就知道第二天是天阴天晴。   看着朱长平起早贪黑的忙里忙外,20几岁原本红润的脸夹渐成菜色,丈夫李多华说:长平,你服侍我这几年,也算尽到责任了,趁着年轻,你走吧,我不能再连累你了。朱长平每次都是笑笑说:我们是一家人,你怎么讲这样的话呢?后来丈夫以死相逼,朱长平抱着他哭喊:“你是孩子的爸爸,你要不在了,这个家就散了啊”。   经济上的结据迫使只有20多岁的朱长平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给丈夫和孩子做早饭,然后到石料厂抡起铁锤继续砸石头,趁着间隙,别人休息,她挑着一副水桶,一路小跑,跑到珍珠泉挑水,她数过,从珍珠泉挑一担水回家,一个来回得15分钟,一家4口人,每天至少得挑4桶水才够生活。中午和晚上,从石料厂回来照看瘫痪在床的李多华,她经常累得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但夜里还是要给丈夫翻三四次身子。还有年幼儿子和嗷嗷待哺的女儿。生活的艰辛没有摧残她对生活的向往。但命运再一次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儿子在6岁那年左眼失明的事实,她坚强的内心如决堤的洪水,被冲击的七零八落。那天她打石头回来,见6岁的儿子用手在抹着满脸的沙子凄惨的哭叫,瘫痪在床的丈夫由于手脚无力,使劲地昂着头,口齿不清地叫喊着,一岁多的女儿坐在床上鼻子眼泪地哭着。儿子一个劲地喊:疼疼。原来儿子在门口玩沙子的时候,捧起沙子,往上扬时不小心撒到眼中,儿子不懂事一个劲地揉,越揉越痛,疲惫的朱长平迅速抱起儿子往诊所跑去,诊所医生建议到县医院就诊,结果终因贻误时间导致左眼失明。儿子的失明,她一直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疏于照看,一直无法原谅自己,以至多年后谈起这事,她眼泪一直流个不停。接二连三的打击,朱长平感觉自已被命运抛弃了,她想到了断,一了百了。可是一想自己不在了,瘫痪在床的丈夫、失明的儿子、幼稚的女儿能活多久呢。她咬咬牙,挺直脊梁把日子过下去,这一挺,30多年过去了。 原来的住房由于长年失修,又无钱修盖,朱长平一家只好住在石料厂废弃的磅房内,磅房就坐落在寿县水泥厂家属区。为了防止再出意外,朱长平和丈夫商量,决定在磅房内办一家日杂店。由于朱长平在家属区里人缘好,附近居民大多愿意到她店里买东西,杂货店成了朱长平一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天还能赚个三块五块钱补帖家用,她再找来一些能在家做的手工活,日夜到亮地忙碌着一家四口的生活。几年后,因附近开了几家超市,她的小店无本钱进货,货物品种少。无法参与竞争,朱长平的小日杂店也无奈关门了 朱长平30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30多年来,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粗糙的双手,长期营养不良枯黄的头发,56岁的朱长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但她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向往:孩子爸活着,我们这个家就没散!朱长平用她朴实的语言、默默的行动,演绎着她自己的平凡的人生,她的美德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黄先宏同志是寿县正阳关镇一名普通的组织干部,2012年12月5日下午一时许,黄先宏同志下村工作回镇里,途经该镇谭套路与枸杞路交岔口时,突见前面行驶的一辆拉粮货车猛一刹车,一位骑三轮电瓶车送孙子孙女上学60多岁的老大娘,因见大车侧面驶来,慌不择路,连人带车不慎翻入路旁2米多深的水沟里,两个小孩落入冰冷水中,浑身冻得瑟瑟发抖,黄先宏同志见状,立即把车停住,冲上前去,不畏寒冷跳入水中,把老大娘和两个孩子救上了岸,拉上了自己的车,并打开车上的暖气,问清老大娘的地址后,赶忙开车把老大娘及孩子送回家中。而后又把孩子的书包及电瓶车等物品捞上了岸,一并送回老大娘家中。
  “当时没有多想,只记着保护老百姓是自己的职责,所以顾不上脱去鞋袜和衣物,就一头扎进了河中。”黄先宏回忆说。他迅速游到落水者身边,托住落水者胳膊将其拉到岸边。
  上岸后, 黄先宏发现由于天气寒冷和受到惊吓,其中一名孩子脸色铁青,便迅速抱到自己的车内打开暖气,让几名落水者到车内取暖,并询问有没有其它地方受伤,而后迅速将几名落水者送回她们家中,就匆匆离开,直到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衣服也早已被水湿透。
  深冬依然寒气逼人,但黄先宏勇救落水村民的英雄壮举却让这个乡村更加美好、充满温暖。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新城区明珠大道中段有一个名叫寿州厨艺的饭店,饭店虽不大,但店里菜肴富有寿县特色,加之店主人朱士兵热情周到的服务,名气越来越大,生意日渐火爆。

1991年4月24日,对于朱士兵来说是一个黑暗而又无法忘记的日子,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位健康勤快的小伙子永远失去了一条腿。

1973年3月,朱士兵出生于迎河镇酒流村一个普通的农家,从小受担任村干部的母亲影响,立志长大做一番事业,为父母添光增彩。 18岁那年,为了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他随乡亲们一起来到了上海滩开始打工创业。然而,生命的历程中,有阳光相伴,也有阴云密布,有一帆风顺,也有步履坎坷,有欢声笑语,也有以泪洗面。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竟然发生了让他痛苦一生的车祸。高位截肢后,想到未来漫长的道路和生活不知如何度过,如何每天面对年迈的父母,他这个七尺男儿流下了痛苦的泪水。面对生活和病残的躯体,他真的想一死了之。看到儿子被伤痛折磨着,作为母亲更是看在眼中,疼在心中。这位老基层干部擦干泪水,开导儿子,面对痛苦和困难,一定要当生活的强者,一定要重新找到人生的支点!母亲的鼓励,亲友的劝导让他顿悟生命的可贵。生来倔强的他认为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过去可以做的,以后仍然可以。他说:“虽然残疾了,但我还有健壮的双手和一颗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心,决不会躺在家中,依靠父母和政府救助来生活。”1992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朱士兵在家乡迎河开了一家服装,经营服装店、针织品,迈出了伤残后的第一步。1995年,他感觉到经营服装小打小赚只能糊口,难以有大发展,于是,积攒资金,转型开了一家电器商家。由于朱士兵头脑精明,进货对路,售后服务做的好,生意很快火了起来,成为迎河、张李、板桥一带电器经营的“大哥大”,不仅使自己的口袋厚起来,而且也博得姑娘陈红的芳心,26岁那年,他们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一年后,有了自己的小天使,家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让朱士兵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2001年,不甘满足的朱士兵,带着家人和资金,来到省城合肥开食品公司。2008年因孩子上学,朱士兵夫妇为了孩子的明天,告别省城,来到古城开了寿州厨艺。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朱士兵没有忘记对社会责任,做到守法经营,童叟无欺,不做“黑心菜”,保证食品安全,并优先使用下岗工人,多次受到工商、食品、安监部门的表彰,孩子也以优异的成绩被阜阳师范学院录取,获得了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

在品尝创业成果,享受家庭幸福的同时,朱士兵时刻不忘记对自己帮助过的有,他怀着感恩社会的热心,书写着一位残疾不忘记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平凡小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朱士兵先后捐献6000元人民币,献上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2012年,在合肥办事的朱士兵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夹,打开一看里边有十余张银行卡、3000元现金和身份证、驾驶证等。看到这些钱和证照,朱士兵想到丢失钱包的人一定急坏了,他通过失主身份证上的地址,找到了霍邱县姚李镇政府,通过电话联系到失主,当失主赶到寿县拿到丢失的钱包后,得知朱士兵是一痊残疾人,并看到钱包里钱物全在,对朱士兵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由衷的敬佩。

2009年,朱士兵到明珠花园买药,发现一老奶奶杀鸡时,不慎将手划破,伤口深至骨头。朱士兵及时帮助其家人开车将老人家送到医院救治,当时老人流血比较多,车座上也沾上不少,老奶奶的家人要为朱士兵擦车上的血迹,朱士兵告诉其家人,救治老人要紧,这点血迹不算什么,自己擦洗一下就行了。望着这位好心的残疾青年,老奶奶的家人握着他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内心充满了感激。

作为一位残疾人,朱士兵深知残疾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他时刻想的着残疾人,为残疾事业做贡献。2008年、2009年连续二年的助残日期间,朱士兵分别向淮南、寿县残联捐献服装,并被淮南市残联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在谢家集区举办的助残日活动。今年,寿县三月十五古庙会期间,朱士兵利用电脑和手机,在微博、微信上发布温馨提示,阴雨天气,小心上山下山地滑,如遇到困难可拨打他的电话,提供无偿服务。一老太太下山时,扭伤了脚,无法去车站,拨打朱士兵电话后,朱士兵将其送往车站,《淮河早报》对朱士兵好心帮助老人进行了报道。

面对未来,朱士兵充满希望,他自信地说“相信自已,我们什么都能做到。”现在通过自已的努力,改善了家庭生活,用双手向他人证明了,不靠政府救助,自谋职业,用单腿一样能撑起人生的支点。虽然我是个残疾人,只要充满爱心,就能和正常人一样,以帮助他人为乐,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作为一名寿县水泥厂下岗职工,孙维福在下岗再就业五年出租车驾驶生涯中,在自己的“驾驶室“这块方寸天地里,也为寿县出租车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热爱本职、热情服务。出租车作为城市服务的窗口,做好文明服务工作是每名“的哥”的光荣职责和任务。孙维福在服务过程中,坚持做到扶老携幼、平稳驾驶、合理收费、从不拒载,努力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乘车环境。寿县古城由于人多车多巷子多,每每遇到乘客到达巷子车子进不去的情况,孙维福总是把车子停在巷口停车处,帮着乘客把行李取下,再送上一程。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车站,他看到一位老大爷站在小雨下,拎了大袋小袋零零散散的东西。他没有犹豫,把车停下,让老人上车。老人家在西门外,当时西门外正在修路,因为怕颠着老人,孙维福一路上车开的很小心、很慢。老大爷家附近的巷子实在进不去,孙维福停下车,帮着把大袋小袋的行李扛在身上,一直送到家。老大爷不过意,执意多付五块钱车费,他笑着拒绝,只收应该收的车费。他说这点劳力不算什么。不经意间的小小善举,给老大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工作中,孙维福细心地观察乘客对服务工作的需求,比如中午的时候乘客坐车都有倦意,并且劳累了一上午需要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这时来点轻音乐能缓解乘客的疲劳。他每天分早、中、晚注意将收音机打开,调到适度的音量,满足乘客的需求。

热爱公益,爱心送考路上。孙维福和妻子王爱萍都是出租车公司的热心肠“的哥”“的姐”。做为下岗职工,两口子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再就业的过程中,两口子得到了社会上的帮助,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积极参加出租车公司举办的公益活动。孙维福还是寿县每年一度高、中考“爱心送考”的发起人之一。2009年高考,他和十几名出租车驾驶员,发起了为中、高考学子免费服务活动,拉开了寿县出租车向中、高考学子献爱心活动的序幕。为了保证考生用车,一些熟客打电话要包车到农村,他都推掉了。他知道这一天对考生以及考生家长来说都意义重大,自己绝不能有一丝马虎。每年中、高考前,孙维福的爱人王爱萍提前把车子布置的格外温馨,让“爱”充满车箱的每一个角落。还在车子上预备了2B 铅笔、小刀、写字板,为一些乘车的粗心大意的莘莘学子提供免费服务。在送考生去考场的路上,他还用风趣的语言跟考生交谈,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受到了考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他深信:用力做只能称职,用心去做才能优秀。如今,他们发起的这项活动,不仅是数百“的哥”、“的姐”的行动,更成为寿县一道靓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风景线。

拾金不昧,收获快乐。拾到不是自己的东西,马上要想法子联系失主,不然失主着急心不安,自己也会心不安。2012年11月16日晚上,出了一天车的孙维福正在刷车,突然发现车后备箱有一个旅行包。他回忆起可能是下午一个乘客从寿县苏果超市打车到城投大厦办事遗留下来的,他打开包试图从里面找到失主的联系方式。没找到失主信息,却发现两沓百元钞票。孙维福妻子王爱萍也是急得一夜没休息好,第二天一早就和妻子一块把旅行包交到出租车公司。孙维福两口和出租车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失主后,把17500块钱和衣物如数交到失主手中,他说,看到失主失而复得的接过失物,露出开心的笑容,孙维福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孙维福和妻子王爱萍在他们共同经营的皖N6171出租车上,拾到的数码相机、手机等数值三万余元,全部归还给失主。

向导的哥,义务宣传。寿县是座千年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近年来古城热的掀起,来寿县旅游的外地游客增多。孙维福刚开始开出租车的时候,经常有外地乘客向他打听寿县的一些历史知识或风景概况,寿县也是很多成语的出处地,是外地乘客询问的焦点问题之一。“如有的乘客开始问咱那些诸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世界第一大人工塘的来历”时,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寿县人还真讲不出个所以然,有些惭愧。” 他说出租车是一个窗口行业,我要替寿县人当好东道主,给咱们寿县人“长脸”。光有服务热情还不够,还得有与时俱进的知识,才能更好去为外地乘客服务。于是,他开始通过书籍、电视、广播收集各个景点的大量资料。在营运间隙拿出来背诵,记熟了就讲述给搭乘出租车的乘客。久而久之,寿县历史尤其是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就烂熟于心。他还根据游客观光的不同兴趣,提供最佳旅游路线。比如有的乘客对宗教感兴趣,他会把乘客带到东大寺、基督教礼拜堂、或八公山道教庙宇。有时候即使乘客不问,他也会主动向他们介绍。他认为向外地乘客介绍家乡,是件很自豪的事情。

,其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做好事常年累月、始终如一。,他只是践行了一个人最本质的品质“善良利他”。寿县“的哥”孙维福就在他的驾驶室这块方寸天地间,秉持着善良的本质,用力用心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点点滴滴做起,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为千年古城出租车这道流动的风景线增添一抹亮彩。

2013年11月23日下午一点多钟,王春楠驾驶交通执法车辆,因公出差,途经寿县堰口镇真武村公路时,一货车与一辆越野车相撞。王春楠急忙停车,看到两车已变形,货车驾驶室上一人已从货车前玻璃飞出,一人被困驾驶室,另一女人路边在喊救命。越野车头变形,车内没有声音。王春楠飞快跑到自己驾驶的交通执法车辆上,。并将车上的警报器打开闪烁着。有过救援经验的他知道这样做是为防止相撞车辆受到过往车辆的二次伤害。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后,时间就是生命,车祸现场得先救伤势最严重的伤者。王春楠忙返回执法车上拿出钢钎,试图撬货车车门。但钢钎力量有限,车门又变形。撬了几下没有一点松动。手持钢钎的王春楠,看着大货车内被困无助的驾驶员。大声说了句:不要怕,我是寿县交通局的交管员,我会把你救出来的。一句话,千斤重。驾驶员微微地闭了一下眼睛,一行热泪滚了出来。王春楠让过路车主想办法安抚货车车主,边实施救援。这时,一过路人喊了句,“旁边的越野车在冒烟”。王春楠不禁打了个冷噤,车辆相撞冒烟后,很快就会起火。会引起更大的伤亡。得赶快把冒烟的越野车驾驶员救出来,把车辆控制住,第一时间把伤亡损失降到最底。王春楠抡起钢钎,朝越野车后座的玻璃砸去。车门被别开后,一股刺鼻的一氧化碳味扑面而来,围观帮忙的人被逼得倒退了回去。这时,越野车驾驶员有了一些知觉,缓缓地拿起手机,想拨打电话。王春楠迅速制止他。说“现在不能打电话,危险,会引起爆炸”。并招呼旁边的群众 “兄弟们,帮一把,救他一命”。见到身着制服的人临危不惧,带头救人,善良的老百姓们又围了过来,合力将越野车驾驶员抬了出来。王春楠伙同另外一个素不相识的救援者一起,用老百姓带来的钢棍和钢钎,在车门外形成一个支点,齐心协力,把车门撬开,抬出大货车驾驶员。 四名伤者全都被抬出了车,王春楠才发现自己的手在砸玻璃时,已经钻心的疼痛。身上的制服都染满了鲜血,浑身瘫软,筋疲力尽。 这时,围观群众高喊,110、120来啦。王春楠和救援人员合力将四名伤员抬到救护车上,他默默地开着执法车辆离开现场。

1961年,刚满一周岁的蒋秀雪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眉清目秀的蒋秀雪从小面对歧视的目光就有一颗坚强的心,暗中发誓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生活,决不在困难面前退缩。凭着这颗坚强的心,蒋秀雪克服种种困难读完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高中毕业后,蒋秀雪在寿县医药公司印刷厂找了一份工作。印刷工人的工作即辛苦技术要求又高,同事们见蒋秀雪患有残疾身体又十分单薄,都担心他能否适应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同事们发现蒋秀雪不但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勤奋善学不耻下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蒋秀雪掌握了一整套印刷技术,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了。1987年,医药公司印刷厂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倒闭,蒋秀雪毅然辞去工作,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

创业,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对蒋秀雪来说,创业之路无疑是荆棘遍地的坎坷之路。没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来一万多元;没有厂房,自己带人建;没有设备,自己跑去买。1987年的金秋时节,寿县雪龙印刷厂建成投产了。可是蒋秀雪这时才发现,灶架好了,却没有米下锅。没有业务,就意味着工厂没法开工。新招来的工人无事可做,游手好闲,唉声叹气。蒋秀雪看在眼里,心急如焚。上世纪八十年代信息、交通都没有现在畅通,蒋秀雪别无选择,只能拖着残疾的身体“跑”业务。每天早晨六点起床,蒋秀雪就要做好“跑”一天业务的准备,然后便步行到县直单位一家一家登门造访,谈业务,讲价格。每到一个单位都要上楼、下楼,常人一分钟能到,他要手扶栏杆3、5分钟才能到场,累得大汗淋漓,正常人跑一天的业务量,蒋秀雪要跑三天,每天跑下来都累的精疲力竭,身子像要散架一样。但是,一想到自己立下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蒋秀雪便告诫自己要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些单位的领导被蒋秀雪那颗坚强的心深深感动,纷纷下了业务订单,一个月下来,蒋秀雪居然跑来了五十多份业务订单。由于雪龙印刷厂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客户非常满意,半年后,业务订单更是像雪片般涌来,厂里呈现出需要经常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的红火景象。
    在喜人的成绩面前,蒋秀雪没有沾沾自喜,他给自己立下了“以信义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薄利赢市场”的经营理念,并一以贯之的坚持到现在。随着业务量逐年增加,当年购置的印刷设备已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于是,蒋秀雪就决定扩大规模。目前,雪龙印刷厂已拥有一批先进的印刷设备,即集胶印、彩印全自动一体化的设备。

增加了设备,就要增加工人。在用工问题上,蒋秀雪与家人发生了分歧,蒋秀雪坚持要招入三名残疾工人,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我对我的残疾朋友发过誓,苟富贵、勿相忘,我现在日子过好了,我的残疾朋友生活还很困难,我必须帮助他们,否则,我就是不讲信义的人。”将秀雪梗红了脖子据理力争。家人见蒋秀雪动了怒,不得不同意他的用工安排:新增十名工人,其中三名为残疾人,七人为下岗工人。“我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出于我的良心。”蒋秀雪说,“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是个残疾人,凭着信义二字,赢得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的帮助和支持,能有我的今天吗?如果我不讲信义,我还能立足社会,赢得支持吗?”蒋秀雪的雪龙印刷厂只能算个微小企业,每年却为国家创税6万多元。他还十分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经常为困难户捐献钱物。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蒋秀雪一次捐赠了2000元钱,12件衣被。蒋秀雪的讲信义,重奉献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被厂里的工人兄弟称为信义哥,先后两次当选市、县残疾人大会代表。
  蒋秀雪说:信义大于天,虽然我肢体残疾,但还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不抛弃,不放弃,讲信义,就一定能够创造事业的辉煌!

“广播天天播这个人那个人,怎么不广播汤丫头呢?”寿县堰口镇江黄敬老院里的79岁老人陶应瑞见到记者时有点激动。

    陶应瑞老人说的“汤丫头”不是小姑娘,她人到中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叫汤传慧。可江黄敬老院87位五保老人都叫她“汤丫头”。

    汤传慧是堰口当地人,曾和丈夫一起在江苏、浙江一带打工十几年。2011年秋,为照应儿子读书,她回到家乡,在陪读中,在江黄街道一所小学校门前摆小摊,卖烧饼小吃补贴家用。那年冬天的一天,她决定到江黄敬老院“看看”,这一看就和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结上了亲”,老人们都说“汤丫头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第一次洗衣被她差点恶心吐了

    汤传慧是哪一天到敬老院看老人们的,没人能记得。刘家屋老人只记得那天是一个晴朗的上午,一位妇女骑摩托车进了院子,把车停在水泥道上,不说话就一间房一间房看,像镇上来的干部查房。刘家屋说当时他很谨慎,怕干部要问什么话儿,就小心翼翼地在后面跟着……直到进了最后一排房的最后一间屋,屋里躺着王庆荣、王守卫两位老人,都是80多岁,因体弱多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房里臭气熏天,同住敬老院里的老人也很少进去,那个穿戴整齐的女子进到屋里,站在两老人的床边问了很多话。

    刘家屋回忆说,那天他怕闻屋里的气味,没有跟进屋里,身靠门框等候。“那女的问了一通话后,先帮王庆荣换衣裳,然后又找衣服给王守卫换了,她抱了衣服到屋外水井沿上,到保管室拿了两只大水盆,从井里打水将衣服泡了,然后又回去,给两位老人换了床单,搂到井沿边洗。由于太脏,那女的有好几次恶心得要吐,在水井沿边还蹲了好一会儿。”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以为是王庆荣或者王守卫家的亲戚来帮洗衣服,一问才知道她与两位老人没有任何关系。事隔一年多,78岁的付多文还清晰地记得“汤丫头第一次到敬老院那天从上午忙到下午,等王守卫、王庆荣的衣服和被单晒干了,她收进屋才走的,中午没见她吃饭”。出敬老院大铁门时,汤传慧对一直跟在她身后的刘家屋说:“老人们的衣服被单都该洗洗晒晒了。”

    从帮生活不能自理的两位老人开始,汤传慧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做点事,帮老人们洗衣洗被子、打扫房间,甚至为患病老人擦身子、倒马桶。王庆荣、王守卫瘫痪多年,有时意识不清,大小便经常解在床上,一间屋子都弄得臭气熏天。汤传慧一次次地为他俩换洗、打扫。天气好的时候,汤传慧还会搀扶他们到屋外坐坐,让老人晒晒太阳。院里有老人好心提醒汤传慧王庆荣他俩是男人,汤传慧说:“没办法,哪里还能顾什么男女之别,老人家都这样了。”

    汤传慧对老人们如自己父母,老人们也视她如自己的“丫头”。

    老人们曾怀疑她精神有问题

    因为汤传慧是星期天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做事,而星期天,在院里工作一周的院长王富昌要回一趟家。“家在农村,庄稼还是要种的。”王富昌说,汤传慧第一次到敬老院不声不响帮王庆荣洗衣服换被单,院里的老人们在第二天就跟他讲了,当时他以为汤传慧可能是镇上安排来工作的,所以没有太在意。那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汤传慧带一个同伴,提了两大包东西直接去厨房包饺子,下锅煮熟,一碗一碗盛到老人面前,看着80多位老人们吃完。忙了大半天,汤传慧和她的同伴把厨房清理干净后才离开。王富昌问镇上干部有没有安排人送饺子到敬老院,镇上说不知道这些事,这才引起院长王富昌重视,开始打听汤传慧来路。

    他后来得知,汤传慧是堰口街道人,在江黄民族小学门口摆摊卖小吃,丈夫做焊门窗的小生意,收入一般,大女儿出嫁在外地生活,儿子在街道上学。汤传慧除每星期天到江黄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星期六还去八沟敬老院做义工。汤传慧的义举让曾做过村支书的王富昌非常敬重,专题向镇里汇报汤传慧的事迹。

    不过,对汤传慧知根知底的居民却猜测,汤传慧兄弟姐妹多人,几个兄弟姐妹家境殷实,只她家生活有些窘迫,有时兄弟姐妹还接济她,她去敬老院帮助老人,不说花费人工、时间,还自掏腰包花钱,如果不是精神有问题,就是另有图谋。

    王富昌说,他与汤传慧接触过几次,没觉得她精神上有问题,也没发现她有什么图谋,她帮助老人一年多,从未提过要求和条件,都是默默地来默默地去。

    汤传慧上七年级的儿子一开始不能理解妈妈,但汤传慧有时带他一起去敬老院,给老爷爷们倒屎倒尿,培养他的爱心,让他感受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这个才13的孩子从中学到不少书本没有的东西,他说:“我觉得妈妈是个有爱心的人,我是她的儿子,坚决站在妈妈一边,支持妈妈。”

    要有更多的人照顾老人就好了

    汤传慧已有半年没有去过敬老院,老人们都想念她。老人们听说汤传慧的母亲生了重病,她回家服侍老母亲去了。敬老院的老人们祝愿汤传慧的母亲,“有这么个孝道和爱心的女儿服侍,老人家一定能度过难关。”

    江黄敬老院的付多文老人患灰趾甲非常严重,脚趾甲厚的剪不动,不能穿鞋,露在外面吓人。汤传慧看见了,特地从街上买了一把新剪刀,把付多文的脚放在她腿上,像女儿帮父亲剪脚趾甲那样,非常温情地修了20多分钟。78岁的付多文说,那会儿,他几次要掉眼泪。

    杨秀英是江黄敬老院里为数不多的女五保,已经90多岁,去年腊月初八摔了一跤造成骨折,卧床不起。汤传慧每次到敬老院,首先给她送饭送菜,还给她买药治伤。现在杨秀英已经能拄拐杖走路了,说起汤传慧,杨秀英止不住话匣子“没有汤丫头照料,我恐怕活不到现在,她自己有老人,还有孩子,离这又远,就是自己的亲女儿也做不到呀。汤丫头待我们比亲人还亲。”

    在江黄敬老院有一则口口相传故事,这是多位老人目睹证实的。有一次汤传慧到敬老院来,脚上穿了一双刚买的新凉鞋,样式很好看,一位老太太想叫汤传慧也帮买一双,汤传慧记不起这双鞋在哪买的,怕老人失望,当场就把鞋脱了,送给老太太,赤着脚骑车走了。

    汤传慧的事迹让记者感动,记者日前辗转找到汤传慧,她对自己所做的事却看得很淡,她说因为母亲病重,已经半年抽不出时间去看望老人们了,很挂念那里的老人们,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帮助照顾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那就好了……



来源:文明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