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订房排行 > 北京大运河 | 皇家粮仓之南新仓

北京大运河 | 皇家粮仓之南新仓

  • 发布时间:2021-07-25 02:24:34


元明清时期,每年有数百万石漕粮及财物源源不断自江南运到北京。在运河沿岸,陆续修建了许多粮仓。粮仓因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


皇粮很重要


仓,即仓廒,储藏粮食的仓库。俗语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不管是天子,还是庶民,恐怕都离不开这句俗语。元朝时期,为了储存巨额漕粮,就在都城和通州设置官仓数十个。到明代,政府也在京城和通州设置了京通二仓,“京仓为天子之内仓,通仓为天子之外仓”,清代的京仓在元、明基础上改造而成。乾隆年间,京仓达到13座,被称为“京师十三仓”,七座分布于内城,据清代震钧《天咫偶闻》记载“京仓之在城内者,北曰北新,曰海运;南曰富新,曰南新,曰兴平,曰旧太,皆在朝阳门北,曰禄米,则在朝阳门南。”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南新仓,今天我们在平安大街的东端,还可以依稀看到这座古粮仓的部分风貌。


南新仓俗称东门仓,是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建造而成,是明清两代储藏粮食的官仓之一。明代北京设军卫,卫仓储军粮,纳入官仓管理,南新仓时辖卫仓8座。清初,南新仓有30廒,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陆续增为76廒。明初规定仓廒以三间为廒,后改为一廒五间。每廒面阔约23.8米,进深17.6米,高约7.5米。廒门挂匾额,标明某卫某号,现南新仓廒匾已不存在。



护粮办法多


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南新仓的仓廒与城墙一样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为防止水淹,仓廒所选地址比较高,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地下修有排水管道。廒的墙体底部厚约1.5米,顶部约为1米,厚厚的墙体可使粮仓内保持相对恒温。仓房前后出檐,廒顶有气楼、闸板,以保证水汽蒸发,防止粮食霉变。同时,每座仓廒用竹篾编成隔孔钉在窗上,就像纱窗一样,防止飞鸟进入。


护粮还有新发明。以毛竹制作透泄污蒸之气的竹气通。雍正三年(1725年)新米到京时,大雨连绵,京仓各廒多被雨水所浸。皇帝派内务府总管来保,查勘各仓情况。来保在勘察过程中发现,由于地势较低,很多仓廒被淹严重,而南新仓并无大碍。他看到廒内有几根大毛竹高出米堆,后经了解,原来这是仿效江南藏米之家,对收贮新米,采用竹气通,透泄污蒸之气。来保回去后即禀报皇帝,“虽有廒房上下气楼,恐不足以泄中间之郁热。应于收贮新米之时,多用气通,每廒或五根或六根。”(清代杨锡绂《漕运则例纂》)雍正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除不产竹之山东、河南两省以外,其他各省漕船赴京时,每船带运大毛竹2根,中毛竹10根。同时在仓廒四周掘沟,以便雨季排泄积水。


仓廒侧面


粮库生“硕鼠”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了:“姚安公监督南新仓时,一廒后壁无故圮,掘之,得死鼠近一石,其巨者形几如猫。盖鼠穴壁下,滋生日众,其穴亦日廓,廓至壁下全空,力不任而覆压也。公同事福公海曰:方其坏人之屋以广己之宅,殆忘其宅之托子屋也耶?余谓李林甫杨国忠辈尚不明此理,于鼠乎何尤。”显然,以鼠喻人。


事实上由于利益驱使,漕粮事务也是弊端丛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写过《剔漕弊说》,指出清代捐官大都容纳到漕运等衙门,逢关过卡,运米入仓,处处勒索。当代漕运专家于德源先生也曾说“为了涤除仓弊,虽然朝廷政府绞尽了脑汁,但经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仓弊行为时好时坏,无法杜绝,清末甚至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一旦仓官和仓吏、仓役勾结起来,严密的律条就如同一纸空文。”



民国时期,南新仓改为军火库。新成立后,为北京市百货公司货仓。后因修路、盖楼等原因,廒座陆续减少,现剩不到10廒。1984年南新仓被北京市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仓装新“粮”,近年一个以文化养文物的方法开始在这里尝试,如今已形成沧桑与时尚相遇,厚重与轻松相融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


本文经“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友情链接